幻灯二

电影《成长教育》观后感英语(成长教育电影如何评价电影《成长教育》?)

看完《成长教育》我想用文字来表达一下我的愤怒。

故事讲的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小姑娘珍妮在一个雨天偶遇老男人,被老男人带着参加各种音乐会、舞会,最后发现是一场骗局,失去了上牛津大学的机会。所幸,在老师的帮助下,重回校园,考上牛津大学。

只是,现实生活中哪有这么美好的结局呢?小时候看新闻,十几岁的少女堕胎从此离开校园,而她的对象不知踪影。这对一个妙龄少女的打击和影响甚至是终身的。

我愤怒在于老男人的险恶用心。他的一时兴起,差点毁了一个17岁女孩的一生。他们相遇在一个雨天,老男人劝珍妮把提琴放到车上。他是怎么说的呢?

看吧,太会了!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现在流行的PUA一词。只不过,那时没有微信朋友圈这一平台。老男人通过外物营造出“精英男性”的形象,与珍妮洽谈音乐。在珍妮家门口放花,说服珍妮父母带珍妮去音乐会等等。在外物的营造下,珍妮逐步沦陷。

因而对于老男人的各种骚操作:让黑人住进白人老奶奶家中,这样就可以逼迫白人老奶奶离开,收取房租;和朋友顺走别人家中的地图和画作……珍妮最终选择视而不见。

PUA有一步是要将女孩子“TD”,即和女孩子上床。老男人最终达成目标,并向珍妮求婚,17岁的少女哪里懂得老男人的套路,感动得不要不要的。

后来珍妮在车上发现了男人与妻子的信件,珍妮才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我一直在想老男人想要从珍妮身上获得什么?是获取财富?谋取利益?想来是我高估了这个老男人了。珍妮去找他的妻子的时候,透过妻子的嘴,这个老男人只不过是想不劳而获罢了,吸引多个无知纯情少女,玩弄感情。或许从中他最终想要获得的不过是一种低级的掌控感罢了。

除此之外,珍妮的父母也很让人愤怒。很多人看这部电影都说,珍妮父母是功利性的教育,女儿只要考上牛津大学就好了,上大提琴的课也是担心牛津大学不喜欢半途而废的学生。这固然是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也直接导致了孩子面对学习的厌恶,最终容易为完美的表象所吸引。

但最让人愤怒的应该是父母的安全意识。见到陌生人接近女儿,不问其背景,只通过他的只言片语就放心地让女儿与他出去玩耍。这对父母也是不够负责的。根本没有考虑到这个人是不是一个杀人犯?是不是一个真实的人?不管教育如何,安全意识总该是要有的,这也是最基本的,否则这就不是一个教育故事,而是一个凶杀案件了。

功利性的教育固然是有不利影响的,但更危险的难道不是这对父母的不负责吗?想要“成功”就可以将女儿的安全交给一个陌生人?

父母的功利性教育思想有很大的影响。他们见到老男人后,被他的优雅多金所吸引,觉得女儿不用努力就可以过好一生。直到女儿发现被骗之后,才悔不当初。

这个影片的导向也可以再思考思考。如果不追求虚假的表象,花天酒地的快乐,我们还能干什么呢?结局告诉我们答案是回到学校读书,考取牛津大学的学位。不得不说,这个结局也挺讽刺的。通过珍妮的父母讲功利性的教育的弊端,但在结局却也通过牛津大学的学位来证明女孩走上了“正轨”,这不也是暗暗地反映了一种功利性的思维吗?回到学校读书,获得名校入学资格,才能称得上是成长。这真的是珍妮想要的吗?影片没有交代清楚。

结尾拍珍妮刻苦读书的这个片段也显得很仓促。

教育最终要让人成为什么样的人呢?我想,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可以了。有自己热爱的追求的东西,就足够了。其他的一切都会随之而来。或许还有一些人际关系、情商智商需要学习,确实,人是社会性动物,但是,有热爱的东西,人才会发光,在人群中才会有属于自己的色彩。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