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发展(学校共育护航成长家庭教育发展“种子”家长,赋能家校共育)
“双减”政策落地,离不开家校双方深度合作。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作为第一责任人在班级开展家校共育需要调整好心态,从观念、行为、方法上引导家长与学校和教师打好“配合”、家庭成员之间做好“组合”、家校社资源搞好“整合”,为学生营造更丰盈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获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探索出更为有效的家校共育新机制。
从观念到行动:提升家庭教育指导力感召家长
“老师,请问学期中没有考试,我们怎么了解孩子平时学习情况?”
“老师,现在孩子作业规定在学校完成,就拜托您和各位老师在校多多关注和指导了。”
“老师,我们平时经常加班,孩子常常一个人在家,已经有沉迷电子游戏和电视的迹象了,我该怎么办……”
这是去年秋季开学,我通过问卷调查向新接手班级家长了解到的情况,反映了当下多数家长或茫然或焦虑或“躺平”的心态。
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和施行,全社会都更加重视家长培训和家庭教育指导。在实际工作中,最需要且最有能力做好家长观念引导和行为指导的依然是班主任。“双减”政策为家校协同育人带来新契机,也倒逼班主任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
一是引领家长端正教育观。以问卷调查家长的反馈信息为例,我们不难发现,不同家长虽然表达各有侧重,却透露出共同的隐忧和关切——对孩子的关注点仍然偏重于学业成绩和生活表象。班主任要有能力精准判断家长的真实诉求和实际困惑,有能力科学回应家长的现实关切并予以恰切指导。
班主任应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家庭生活的功能以及家长的职责。家庭生活不是学校生活的“重叠和重复”,而是“补充和延伸”。家庭教育是综合性的,家庭生活对孩子的影响是学校生活无法给予的。比如家庭成员间的关心与体贴,不仅是良好家风的传承,也是孩子学会人际交往的起点。孩子和家长共同参与家庭建设,可以帮助孩子在家庭中习得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生活常识。家长在课余时间要带孩子走到户外,一起运动、一起观察大自然、一起探索,陪孩子走进社区、走向社会,学会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尊重身边的人,观察社会,体察人间百态。当班主任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边界、对家校双方的职能清晰明了了,在推动家校共育时才能更好做到有的放矢。
二是建设积极的班级家长舆论场。自媒体时代,关于家庭教育的观点众说纷纭,家长往往莫衷一是,容易受到外界信息裹挟,在家长群体内部形成“小气候”。班主任要善于通过家委会等多种渠道了解班级家长群体舆论,及时给予科学引导。此外,班主任还要善于推动“舆论方向标”建设。以笔者新接手四年级的班级为例,之前的家委会成员全是妈妈,班级活动哪怕是足球赛和运动会,爸爸参与也极少。针对这一情况,我邀请一位往届生的爸爸分享自己如何身兼数职却依然会每周陪孩子运动、郊游、探险,创造性引导孩子参与各类社会实践和生活体验的故事。这位父亲的现身说法让班级爸爸们深受触动。会后,班级马上成立了爸爸团,周末运动社团和“爸爸课堂”也已在积极酝酿之中。
三是重视分类引导和真诚互动。一个班级通常有几十名学生、近百位家长,每个家庭情况不同,家长教育观念和教子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异。班主任要主动与家长进行双向互动式交流,及时给予针对性回应和帮助。对那些忙于生计无力陪伴孩子的家长,班主任要给予理解,并告知良好的家风、家庭成员间的关心与体贴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对特殊家庭或特殊孩子,更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理解家长的不容易,包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主动寻求专业人士,共同陪伴和引导;对于一些高知高能家长,要通过发掘其正向影响力,发挥其引领班级的作用。
从个体到群体:发掘班级榜样引领家长
要促进观念转变为行为,最直接的力量往往来自身边熟悉的榜样的行为示范和感召。班主任要善于发掘家长群体内部的优势资源,引领和带动更多家长一起为孩子成长作出适当的调整与改变。哪些家长能够成为班级值得树立的榜样?通过哪些方式让榜样家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这就需要班主任处处留心寻找契机。
在“双减”背景下,如何引导家长科学安排孩子的课余生活,让家长感觉到是“真需要”而不是“新负担”,是家校共育的一个新课题。去年新学期开学,我改变暑期作业讲评方式,通过学生分享暑期生活寻找线索,发现了许多“种子家长”。
学生雨霖分享了和爸爸妈妈的几个朋友家庭一起在外露营郊游的趣事,大人会带着孩子做各种游戏,还一起探险;学生然然暑期和年过七旬的奶奶一起游泳、阅读,偶尔爸爸妈妈当评委为祖孙俩评比颁奖;学生朗朗爸爸一边上班一边照顾他和待产的妈妈,闹出的几件囧事让家庭充满了欢乐……
听了这样的故事,我很欣喜。丰满、有趣、美好的家庭生活是对孩子生命最好的滋养,亦是学校生活无法给予的。为了进一步对这几个家庭做深度了解,我与这几位家长进行了深度访谈,又“挖”出了更多亮点。
朗朗家每月有例行家庭会议,家庭成员间的平等交流让孩子从小就能参与家庭会议讨论,承担基本职责;雨霖家与几个朋友家组成了家庭教育小联盟,五六个家庭每月都有亲子读书会,雨霖是小老师;然然一家四世同堂,95岁高龄的太奶奶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一家人其乐融融,然然因而特别有爱心和孝心。
从这些别样的家庭生活样态中我看到了孩子的别样成长。为了让更多家长从这几个家庭教养方式中受到启发,我邀请这几位家长与全班家长分享。经商议,朗朗爸妈以“我家有个九岁娃”为题撰写文案,在班级公众号推送;雨霖爸带着孩子一起制作、剪辑暑期几个家庭聚会视频,感染力很强;然然喜欢画画,和家长商议决定制作一本暑期家庭生活画册,图文并茂,最后由妈妈扫描分享班级群。三个家庭的分享得到了班级全体家长的热情鼓励。家长群中涌现了“求带”的呼声,榜样的作用也开始显现,在“十一”假期“家庭日、欢乐多”亲子作业中,班级多组家庭基于亲情、友情和同事、邻里的关系,借助假期在家庭聚会中安排了“集体家庭日”活动,我积极培育的班级家长社群开始萌芽。
之后,我还将这些集体家庭日活动牵头人和家委会成员组织起来,论证班级社区阅读俱乐部和周末亲子玩伴团等特色活动的可行性和实操性。从榜样家长示范到家委会职能发挥,再到特色活动酝酿,家长的参与意识逐渐增强。各类活动从一到多、由点到面逐步铺开,家校关系日渐密切。
这段摸着石头过河的经历让我越发认识到,家长群体内正向、积极、骨干力量始终都在,关键是班主任是否能发现和把握。充分调动和激发“种子家长”的引领、示范作用,是通向家校共育大门的一把钥匙。
从散点到序列:打造品牌活动凝聚家长
如果要让榜样家长发挥持久影响力,就需要班主任引导其他家长理解家庭生活对孩子全面发展的本质意义。大多数家长不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所看到所焦虑的孩子学习问题、课余生活问题很多是从现象出发。如果不能与他们的现实关切相呼应,那么家长很可能只学个皮毛、做做样子。因此,班主任要发挥自身的专业领导力,将家长关切的问题、学生的课余安排与他们的学习、生活日常巧妙“勾连”起来,放缓节奏,设置必要的脚手架,从散点逐渐走向序列,将家长从被动推向主动。
例如,当前针对家长普遍关切的孩子课余生活安排问题,班主任不妨将“特色作业”设计与实施作为突破口,让“特色作业”作为价值引导的渠道和家校互通互学的纽带。特色作业的“特色”体现在哪里呢?以笔者班级作业设计为例。
在日常作业管理中,笔者联合班级学科教师,结合学生和家长建议,在班级试行“一周主题结构化作业”,即将一周作业分为“听说读写(表达)、趣味游戏(运动)、创意实践(劳动)”三个模块,每个模块相对固定。每周一科任教师根据学科教学进度及学生学习反馈,将一周作业分为基础必做类和延伸拓展类,班主任再将学科知识类和生活实践类进行“错峰搭配”。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作业完成时间和类型,每日学科基础类作业在学校完成,家庭作业实际上就是一个个“动手、动脑的体验性小活动”。通过“结构性作业单”类型引导,优化作业形式,让学生课余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努力实现知识与趣味并存、学习与生活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假期分为周末和寒暑假。笔者班级一直将“阅读”“运动”“实践探究”作为班级品牌活动项目,实行“特色活动项目负责制”,选聘“种子家长”作为项目负责人,推动特色项目纵深发展。一个班级联系着几十个家庭,家长职业和社会关系网络丰富,家长的积极性得以发挥,学生的学习资源就会变得庞大而丰富。笔者班级的话剧社、博物观察组、社区运动社团、小区阅读俱乐部等项目,都是由“种子家长”结合学校PBL项目式学习要求,发掘深圳这座城市多元化、独特性学习资源优势逐步发展成型的。
这样的班级特色作业设计也带动了家庭建设。如笔者从“种子”家庭(家长)入手,鼓励以个体家庭生活为圆心的学习型家庭建设,再以“种子”家庭为主体带动多个家庭开展特色活动的家庭小联盟,又以“种子”家庭小联盟为主体孵化多个“1+X”特色活动的班级品牌项目群发展。围绕班级品牌活动,家长和学生中涌现的自发性组织的散点活动,逐渐发展成为班级“品牌序列”,激发了家长群体的智慧潜能和资源潜力,为孩子创造了更丰富、多元的学习和生活体验。教师和家长也在这些多元组织、多维项目式活动中与孩子一起学习体验,实现了共同成长。
家校共育离不开家长的深度参与。但是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也让笔者认识到,当家长的参与意识越强、家校关系越密切时,越对班主任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班主任需要提高家庭教育指导力、家校沟通能力、班级建设和规划力,需要创新“全员、全面、全方位”的家校合作机制,让家校共育真正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本文系广东省深圳市“十四五”规划成果培育类课题“新时代‘四尊四力’情感性班集体建设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ybzz15057)的阶段性成果
(王怀玉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实验学校)
《人民教育》2022年第10期,原题为《“种子家长”为家校共育赋能》
作者:王怀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