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以后要有出息(父母对孩子成长的教育长大后有出息的孩子,父母都懂得这6个黄金教育法则(深度好文))
作者:苏格(爸妈精读作者)
著名教育学家李镇西说:
“学校教育非常重要,但无论多么重要,都只是家庭教育的补充。”
教书的是老师,但育人的一定是父母。老师替代不了父母,学校教育也替代不了家庭教育。
父母,永远是家庭教育的第一守护人。
父母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的人生境遇。
运用这六个黄金教育法则,孩子长大后往往更有出息、更易成才。
关于家庭教育:
小学欠下“陪伴”的账,中学以后都得慢慢还
儿童教育专家卡特琳娜·盖冈曾说:
“真正高质量的陪伴不是一直在场,也不是溺爱式的围着孩子转,而是取决于是否掌握了符合孩子各年龄阶段的交流方式。”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知名学者储殷老师曾强调小学六年影响孩子的一生,家长的陪伴教育至关重要。
雨果奖获得者郝景芳坦言自己最近有点歉疚。
原来她的女儿最近面临一个体操比赛,但刚好她前一个星期都没有时间陪她复习,结果女儿比赛的时候忘记了动作,遭遇“滑铁卢”。
郝景芳反思说:“哎呀,如果我当时在她身边陪着她,给她一个支持的态度,她就能够把这件事准备得更好。”
生活没有“如果”,孩子的教育一旦错过就难再弥补。
孩子在遇到一个个挑战、一个个坎儿的关键时刻,父母陪伴在孩子身边,孩子才能拥有强大的动力继续向前,也才能直面初中甚至成人后的各种困难。
小学阶段的“多陪”,是为了初中阶段的“少陪”,逐渐“不陪”。
而小学阶段的“少陪”甚至“不陪”,只会给初中阶段“埋雷”,让父母在未来焦头烂额、情绪失控。
有远见的父母都明白这样的道理:小学阶段的陪伴是在预防问题,是在“治未病”。
小学阶段在陪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中学以后的生活才会更加从容淡定。
关于习惯培养:
哪有什么天生的学霸,不过是日积月累的自律
优秀孩子和废柴孩子的差距,往往是习惯的较量。
播种一种习惯,才能收获一枚学霸;先有自律,后有成才。
你还记得武亦姝吗?16岁在《中国诗词大会》一举夺冠,18岁考入清华大学,网友评价她:“满足了人们对古代才女的所有想象。”
才女武亦姝从小就是天才吗?其实小时候的武亦姝非常调皮,不爱学习,幼儿园作业也是潦草应付。
武亦姝妈妈说:“天才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循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爱好古典文学的父母,早在女儿上幼儿园时,就经常教她背诵唐诗宋词。开始是背着玩,慢慢地,就有了语感。
父亲武雷不管工作多繁忙,都坚持每天下午四点半关掉手机,专心陪伴武亦姝学习。
在父母的影响下,武亦姝变得越来越自律,即使不用父母督促,她也能专注地学习。
别人出门时手机不离手,武亦姝出门诗词不离手。阅读诗词成了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习惯,成为了一种自律。
《中国诗词大会》比赛中,评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老师惊讶于武亦姝的诗词储备量,问她积累之法。
武亦姝说就是不停地背诵、积累,直到把2000首诗词烂熟于心。
比赛结束后,面对名利荣誉,武亦姝用自律屏蔽了浮躁,几乎拒绝了所有的采访。
面对高中生活,武亦姝用自律涵养了勤奋,日复一日的沉淀,最终被清华大学录取。
郭沫若曾说:“养成习惯的好处,能让人细心,容易集中注意力,草草了事是容易误事的。”
自律是学霸的标配。日积月累,孩子命运的齿轮才会转动;草草了事,孩子命运的齿轮只会生锈停摆。
父母的嘴,就是孩子的路
毁掉一个孩子,就是不停地训他、训他、训他。
永远不要低估父母的嘴,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一位暖心爸爸教育女儿的视频在网上广泛流传,并收获网友无数点赞。
视频中,4岁的女儿突然对爸爸说:“爸爸,我长大想当清洁工。”
视频中爸爸的回答出人意料、堪称教科书式的典范。
“为什么呢?”爸爸问。
“因为清洁工可以扫地,这样做,我们的地球会变得更干净。”
爸爸接着又问:“那你要想当清洁工的话,你现在就要做到什么呢?”
“自己先做到爱干净,才能做到扫地。”女孩说。
爸爸又引导女儿说:“做清洁工要很勤劳,还要有很大的力气,每天要起得很早,所以你要养成勤劳的习惯对不对?你要吃饭积极一点,要自己起床也很早啊!”
最后,爸爸还不忘告诉女儿:“不论你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了解成为那样的人,需要什么样的特长,那你就要去锻炼自己那一方面的特长哦。”
为人父母,管好自己的嘴,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托举。
一味说教,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温和诱导,才能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视频中的爸爸没有打压、嘲笑和无视,反而“转个弯”采取了引导、尊重和鼓励的态度,值得所有家长警醒。
关于青春期:
真正的富养,是养出一颗健康的心
李玫瑾说:“青春期最需要父母的智慧。”
青春期是对孩子和父母的一场“大考”,青春期的孩子特别逆反,最容易情绪冲动出问题。
《解放日报》曾报道20个青少年抑郁休学的故事。
让人惊讶的是,他们大多是重点中学的优等生,未来有无限可能,可有一天,孩子们突然变得焦躁、厌学、悲观、绝望、厌世……
有的孩子原本开朗健谈,可有一天,他不仅情绪变得激动,身体也开始莫名疼痛;
有的孩子原本朝气蓬勃,却因为害怕考不上好大学,变得易躁易怒,莫名地大哭大笑,时而躁狂、时而抑郁;
甚至有一位少女,在感到难受时,会不受控制地在自己手上划下一道道触目惊心的伤痕。
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的畅销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的蛤蟆先生平时爱说爱笑爱闹,但有一天突然抑郁了。
心理医生苍鹭问蛤蟆对父亲的印象时,蛤蟆说:
“带着怒气。他有时候沉默冰冷,有时候大声怒吼,很吓人。”
“他总是为这为那训斥我。他总是批评我、责备我。”
“他最严厉的惩罚就是用冰冷的声音说:回你的房间去。没想好怎么道歉,不准下楼!”
蛤蟆先生被语言暴力包围,从来没有感受到家人的认同,甚至连拥抱都少得可怜。
管理情绪、滋养心灵、涵养精神,才是父母对青春期孩子最好的富养。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要勤于沟通、善于共情、积极反思,给孩子最大的心理支持,让孩子即使身处困境和低谷也能免于崩溃,相信人间值得,未来可期。
关于言传身教:
父母若管不住自己,再好的教育都是无用的
言传身教就是一个家庭最好的磁场和风水。
如果复印件有错,是改复印件还是改原稿?答案显而易见是改原稿。
其实,孩子是复印件,父母就是原稿。孩子出问题,关键在家长。“问题少年”背后藏着很多“问题父母”。
于丹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家三口打算出去玩儿,早上奶奶来电话了邀请他们去家里吃午饭。
妈妈在电话里说:“妈不好意思,今天你儿子加班、你孙子有补习班,我们就不过去了。”
一挂电话就跟孩子说走咱们玩儿去。
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有记忆。这位妈妈怎么骗奶奶的,这孩子一定学会怎么骗妈妈。
一对“神仙母女”考研的故事曾感动过无数家长。
为了陪“复习不在状态”的女儿,50岁的护士长白永旗做了一名陪考妈妈,加入“考研大军”。
工作忙碌的白永旗,经常利用下班时间和周末备考读书。
最终,白永旗考上了西南医科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而她25岁的女儿也同时考上了该校儿科学专业的研究生。
焦虑在心里,唠叨在嘴上,行动上无力,氛围上无感,这是很多父母的教育困局。
言传不如身教,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是相互滋养。
想要改变孩子,首先要自我审视。父母以身作则,最终成全的不只是孩子,也是自己。
关于人生选择:
你的儿女,不只是你的儿女
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曾写过一篇《你的子女其实不是你的》: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孩子,并不是家长弥补自己人生遗憾的工具,家长的一厢情愿往往适得其反。
“流浪大师”沈巍出生在上海,父亲是船员,母亲是历史老师。
沈巍小时候特别喜欢画画,父亲知道后,对他的行为很不赞成。
他对儿子的兴趣爱好满不在乎,甚至对他说:
“学这些东西有什么用?你再画,我就给你撕了。”
高考之后,沈巍成功考上了大学,沈巍一心想要学习文学,但父亲仍然横插一脚,强行给他报了审计专业。
沈巍曾说,自己最大的遗憾就是在没有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在大学时学了审计。
他毕业之后成功进入上海徐汇区的审计局,成为了一个公务员。
在其他人眼中,他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人生也逐步走向了正轨。
但沈巍最终做出了惊掉父母下巴的选择,与父母断绝来往,流浪街头。
樊登曾说:
“父母不要总想掌控孩子,而是要学会做他们的副驾,如果孩子将来不想当物理学家,而是想做快递员,那也得认,那是他自己的人生选择。”
可惜很多父母偏偏不认,觉得自己的孩子必须满足期待,结果孩子很痛苦。
谷爱凌夺冠后,她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最后一跳,没听妈妈的话。
在电话中,妈妈谷燕希望她降低难度做1440,保银牌。
但谷爱凌执意要增加难度,挑战1620。
谷燕最终同意了她的想法,说:“好吧,选择是你自己的,希望你能享受比赛。”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
克制“控制欲”、学会放手、把选择权交给孩子,或许这是谷燕给家长们带来的最大启发。
写在最后
《人民日报》曾发文:把你的孩子培育好,是你一生最重要的事业!
家庭教育,决定了孩子一生的生命底色。
孩子是否有出息,80%的决定权在父母。想要拥有“别人家的孩子”,首先要成为“别人家的父母”。
愿所有父母都能懂得这六个黄金教育法则,指引孩子健康茁壮成长,迎接灿烂美好的未来生活。
作者简介:苏格,富书专栏作者,给生活加点“sugar”,前互联网大厂内容编辑,坚持写作、充盈内心、洞见生活,文章:爸妈精读,富书重磅推出新书《屏蔽力》,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注:本文章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