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教育至关重要(父母对孩子成长的教育【家长学校】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这件事比教育更重要)

从古至今,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天下没有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古有“孟母三迁”,今有“学区房”的压力,只为了不让孩子的教育输在起跑线上。 

当今的孩子,大概从娘胎里开始,就进入教育的内卷了,从胎教至咿呀学语时的早教班,再到后来的各种兴趣培训、课业辅导,当今的家长们真是卯足了劲,动用一切资源,只为让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

然而孩子的教育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现实中,我们屡屡看到,孩子对父母的教育不认同、不配合,尤其到了青春期,子女对父母的教导抵触、顶撞,甚至出现厌学弃学等现象,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我们的父母明明费尽了心力,为何效果却事与愿违,究竟哪里出了问题?找到答案前,我们先看看案例。

个案例

案例一

小明是偏远山区的一名留守儿童,父母为了挣钱养家不得不外出在大城市打工,小明在6岁之前都是奶奶带大的。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把孩子接到大城市上学,想给孩子提供更优的教育资源,却发现孩子在学校缺乏自信,不会跟同学相处,性格孤僻,没有安全感,跟父母的关系很生疏。

案例二

小红是一线城市的一名儿童,爸妈都是双职工,平时工作很忙,一到周末和假期,就给孩子报了各种培训班,认为花钱让孩子在外面学习,既能提高学习成绩,又不用费力管孩子,一举两得。孩子到了青春期,不愿意跟父母交流,对爸爸妈妈的管教很反感,亲子关系比较紧张。

教育启示

从上面两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些父母,他们愿意给孩子提供好的生活条件,但是却往往没有时间来陪伴孩子的成长。对于儿童健康成长来说,无论有什么样的理由,父母缺席的、不在场的教育,都是不称职的、危险的。

2023 教育热话题——陪伴

《奇葩说》里曾有这样一段采访,节目组问孩子们:“最爱的玩具和爸爸陪你玩一天,你选哪个?

孩子们都出奇地给出了一致的答案:“选爸爸出去玩一天

对于很多孩子来说,他们最渴望的可能并不是那些昂贵的玩具,也不是那些永远也上不完的兴趣班,他们更加渴望和享受跟爸妈在一起的那些时光。如果缺少了父母的陪伴,不仅亲子关系会面临重大的挑战,教育的理想也很难实现。

我们发现,在那些优秀的家庭里,往往是教育和陪伴缺一不可的,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孩子才能够健康成长。

最好教育是陪伴

陪伴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是人类情感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陪伴不是简单地在一起,还包括情感的交流、关怀和支持。陪伴,是帮助家庭成员之间形成良好的相处模式的一个有效方式。

在人类的成长过程中,陪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婴儿和幼儿来说,父母的陪伴可以给他们提供安全感和信任感,帮助他们建立起健康的情感发展。有科学数据表明,孩子在幼儿时期的陪伴关系非常重要,一旦缺失,是一生都无法弥补的。

在孩子的认知过程中,教与育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育,就是养育,是陪伴孩子的过程。孩子需要大人带着去认识事物,了解世界,学会为人处事的道理。只有在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中,好的教育才能得以发生和发展。

陪伴是爱的教育

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看到没有家人陪伴长大的孩子,在爱的体验和感受上,明显低于正常家庭环境长大的孩子。他们会表现出自私、排斥,不懂付出爱,不会表达爱,过分给予爱,其根源很大程度上都与童年缺失爱,缺少父母足够的“陪伴”有密切关系,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原生家庭"带来的烙印。

这样的孩子在长大后,往往在恋爱和婚姻上会走很多弯路。在父母良好陪伴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更懂得理解爱,欣赏爱,能够更好地跟他人相处,并能心存感恩,更好地爱这个世界。

如何陪伴

可以说,陪伴是教育的基础,缺乏陪伴的教育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得不偿失。但是了解了陪伴的重要性还不够,还需懂得如何正确地陪伴。

正确地陪伴是实现教育理想的关键。什么是正确地陪伴?

陪伴涉及孩子的方方面面。有的家长只注重学习上的陪伴,陪写作业,陪上课外班,这是对陪伴的误解。 

可以说陪伴就是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生活教育,陪伴必须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父母陪孩子读书,就会让孩子感受到文化的教育;父母陪孩子吃饭,就会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教育。吃喝拉撒睡是生活,休闲娱乐是生活,家务劳动是生活,读书学习是生活,待人接物也是生活。

父母的精神引领更为重要。表面上看,陪伴就是与孩子在一起,就是时空同在,共同生活。其实陪伴过程中,父母的精神引领更为重要。 

陪伴中的教育行为须根据孩子发展的需要而变化,最核心的意蕴是精神层面的,父母一方面要认真、及时地聆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分享孩子的快乐,体会孩子成长中的各种收获;另一方面要把外部世界的丰富信息通过各种方式告诉孩子,比如阅读是借助书本获取信息,讲故事是通过人物和事件明白道理,立规矩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明白做人的道理。

不同年龄段陪伴的重点不同。婴幼儿阶段,孩子自我意识处于萌芽状态,思维能力和自主活动能力很低,陪伴主要体现在对孩子的照料和抚养之中,以形成安全性依恋关系。随着自主意识和活动能力的提升,孩子开始自主性探究活动,喜欢尝试各种新鲜的东西,接触各种玩具,喜欢走出家门,喜欢到大自然中接触小动物和花花草草,这就意味着父母要为孩子的活动创造条件,同时注意孩子的安全。 

3岁以后,孩子除了生理需要之外,最重要的陪伴就是游戏,喜欢找自己“中意”的伙伴,除了单独游戏之外,更喜欢各种同伴游戏。陪伴就是与孩子一起捉迷藏,一起玩积木,一起运动,一起唱歌,一起扮演,一起阅读。 

6岁以后,孩子越来越需要各种真实的体验。有的是通过观摩父母的表现而获得的间接经验,有的是在父母的支持下获得的直接体验,喜怒哀乐与酸甜苦辣之中,孩子获得了真正的成长,这个阶段父母的榜样力量特别重要。 

青春期以后,随着孩子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父母陪伴的重要性会不断下降,因为孩子已经具备了“自主行动”的意识和能力。此阶段父母的无条件的爱和精神支持是对这个阶段的孩子最有力的陪伴。

陪伴与教育殊途同归

陪伴的最终目的与教育殊途同归,都是为了放手,将孩子培养成为“独立的人”。从人的成长意义上看,陪伴和教育都不是目的,只是手段,陪伴不是让孩子永远离不开父母,而是该放手时能放手,正如教育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走向社会,成为他自己。通过父母正确的陪伴,孩子获得了足够的能力、信心和爱,建立起安全性依恋关系,有足够的力量慢慢鼓起风帆走向自己人生的旅途。正确的陪伴,意味着父母不替代孩子的自主行为,不干预孩子的同伴行为,不强迫孩子的思维活动。

或许我们可以将对孩子的陪伴用作这样的类比——幼儿阶段,父母抱着孩子向前走;到了儿童早期阶段,父母拉着孩子向前走;到了儿童中后期阶段,父母和孩子并肩走;到了青春期阶段,父母则必须学会放手让孩子向前走。陪伴,是为了有一天不再陪伴,这可能就是陪伴教育的哲学。

来源:家庭教育之声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