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教育孩子是一场漫长的自我修行(教育孩子成长是家长在成长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

一个爱拖拉的孩子背后,总有一个事无巨细的家长。

“一个有拖延习惯的儿童背后总有一个事无巨细为其整理收拾的人。”

这是奥地利心理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著作《儿童人格教育》中一句很经典的话。

一个什么事情都爱管的家长,给孩子提供了养成拖拉习惯的“土壤”。

“我不管了,反正有人帮我”我们总是在不自觉中,代替孩子做很多的事情。

我们可以代替孩子做很多事情,但代替不了他成长。一次又一次帮忙,就意味着一次又一次地剥夺了孩子探索的机会。

孩子都没有机会自己穿衣服、系鞋带,他怎么会知道如何做才又快又好;

家长的一次次包办,剥夺了孩子探索机会的同时,孩子也难免会有依赖思想,他的心里自然而然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反正我做不做,做得慢一点也没关系,总会有人帮我做的”。

“我不快,就不快”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喜欢让父母帮忙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当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发展成熟,当他觉得父母控制太多,自己没有了自由时,他就会通过拖拉、磨蹭等方式来争取自由的空间。

你有没有发现,有一些孩子在学校或者是自己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并没有拖拉磨蹭,但只要父母在身边,他们就会开始放慢速度。

孩子的这种行为,在心理上被称为被动攻击,即“表面上遵守制度,实际上消极抵抗”。

另一方面,由于情绪没能够得到正确的表达,心声没有被人接纳,消极心理不断积累很容易让孩子陷入抑郁当中,甚至会出现一些心理疾病。

我们总觉得孩子拖拉打乱了我们的节奏,但却不曾意识到,我们的催促同样也打乱了孩子的节奏,而这带来的后果也是我们不曾想到的。

蒙特梭利就曾说过:当成人看到儿童的动作节奏缓慢时,会忍不住插手,用自己的行动代替儿童。

这样做不仅不能帮助儿童的心理需求,反而剥夺了他们做自己喜欢事情的权利和机会,甚至还会阻碍儿童的自由行动,这本身也成为儿童自然成长发展中最大的障碍。

一个拖拉的孩子背后,有着“爱管事儿”的父母,而“爱管事儿”的父母背后,都隐藏着可怕的控制欲。

曾有研究表明,人们会通过提出要求或设立目标,并让自己或身边亲近的人实现这些要求或目标,来获得一种对生活及周遭环境的控制感。

显然,在我们身边最好控制的对象就是孩子,可是在我们试图控制孩子的过程中,他用拖拉、磨蹭来反抗,让我们产生了失控感,从而会陷入“失控——操纵——更加失控”的“死循环”当中,孩子跟我们的距离也只会越来越远。

所以表面上我们是因为孩子拖拉而生气,实质却是我们因为自己对生活的失控而生气,孩子不过是个无辜的“出气筒”罢了。

要解决孩子拖拉的问题,最主要的还是要解决父母教育方式的问题。

(1)避免自我为中心,把主动权交给孩子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鲁克森曾说过:“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力所能及的事。”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为孩子的方方面面操心、用力,把孩子每天、每年、每个年龄段该做的事情都规划得清清楚楚,让孩子按部就班地完成。试问这样的培养方式怎么培养出“独立自主”的孩子。

家长避免以自我为中心,把主动权交给孩子,是帮助孩子摆脱“拖拉”的第一步。

就拿“写作业”的问题来说,这是孩子作为一个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在孩子完成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协助,但完成的责任应该交给孩子自己承担。

刚开始的时候,孩子难免疏漏、犯错,这时候父母一定要沉住气,不要批评、指责孩子,而是要告诉孩子这件事该他自己负责,所以后果也应该由他自己承担。

(2)改变说话的方式

我们必须清楚一个事实,越是被父母催促,孩子的反抗心理愈发高亢。所以当我们要催促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改变说话的方式。

将“赶快”变成“我希望”

比如:赶快,我们还要去下一个地方。

变成:我希望我们能在半个小时后到下一个地方,我们车程有15分钟,所以现在差不多要去停车场了。

让孩子主动思考迟到的后果。

当我们不再催促,不再把孩子的拖拉当成问题,自己狂躁和焦虑的情绪就会减少。

没有了父母负面情绪的影响,孩子也更容易冷静,更容易专注于解决自己的问题,从而让自己的行动更有效率。

(3)父母做孩子的榜样,携手克服“拖拉”

都说父母是原件,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想要让“复印件”不拖拉,那么“原件”就要先做到自律,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

一个写作业,一个工作。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就是这样产生的。

父母要保持一份自我觉察,在你抱怨孩子拖拉之前,应当先审视自己有没有给孩子不良的示范。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当你觉得孩子某方面不够好时,责备孩子之前,不要忘了先自我审视,自己的身上是否也有和孩子一样的问题。

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你要相信,当你一点点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慢慢成长为好父母时,孩子也在成长。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