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教育家成长丛书有哪些老师(成长教育家【教师发展】教育家成长实践研究)

纪大海  刘高  黄培森

纪大海 |四川省教育学会研究员,教授;刘高 |电子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黄培森 |四川文理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教授

文章字数约7000字,阅读约需12分钟

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成长是教育的永恒话题。杰出教育人才(教育家)的成长实践对教师专业成长具有标杆性的引领和效仿功能。文章为成都市教育局重大研究课题“成都杰出教育人才成长实践研究”成果之一。该研究从多重维度对三类主体(教师、学生和家长)就杰出教师的专业成长开展较大样本量的问卷调查、小型座谈和个别采访,对象涵盖教育名家、一般教师、学校领导、社会不同层次家长、社会人士、中小学生等群体,地域覆盖城市学校和乡镇学校。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系统分析和不同个体的深入访谈得出如下结论和应策,同时提出需要我们深入讨论的实践性问题。

教育家的实践特质

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高尔顿·乌伊拉德·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指个体在不同情境下均能表现出的别人没有或较之他人更为突出的一些稳定的特征。成为教育家最需要具备哪些特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调查充分显示了这种多样化的选择取向。经综合考量,我们认为,教育家需要具有如下品质。

(一)人格性特征

教育家首先应具有专业精神和教育情怀,集中体现在敬业精神──以教师为志业,形成终身办学和从事教育事业的志向,敢于肩负起时代与民族赋予的使命,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把全部的知识传授给所有的学生,把全部精力投入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满腔热忱地热爱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倾心育人,培养并发展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能倍加关爱,引导与帮助他们在思想、学业等方面不断取得进步。正如霍懋征老师曾说:“现在的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敬业精神、责任心和爱心。今天的孩子就是祖国的未来……教师必须要想得多一点儿,要想到不管多调皮的孩子,他都会长大成才,会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教育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和国家未来发展,教育者需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来承载历史与国家所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因为有着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陶行知才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张伯苓才会历尽艰辛,从开办“家馆”开始,办起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等。课题对300名家长“您心中的好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养”的调查显示,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热爱教育事业74%(排名1)、关爱学生58%(排名2)、高尚人格魅力50%(排名3)。600名教师在“您觉得教育家应该具备哪些素养”和“您认为教师要成为教育家最需要具备哪些素质”的两项选项中,“热爱教育事业”均高居第一。600名学生在回答“您觉得最好的老师表现在哪些方面”时认为:真诚关心学生63%(排名1),态度和蔼61%(排名2),民主、平等、公平、公正58%(排名3)。可见,社会对教育家的人格特征是有高度共识的。

(二)认识性特征

教育家应具有扎实的学识素养和完善的专业知识,善于思考教育问题,叩问教育的本质,尤其应具有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的品质,唯有如此才能在教育实践中按教育规律从教,培养创新性人才。教育家还应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开阔的理性视野,从而在充斥着浮夸、浮华、浮躁的境况中区分正确的教育和错误的教育,并作出恰当的抉择,坚定不移地按照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要求来办学,追求教育的本真。课题调查表明,不少名师都认为:教育家应具备超越世俗的高追求、属于自己的富有创见的教育思想、百科全书式的学识素养……教育家的核心职责就是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学习欲望和学习方法,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和人生格局。课题组对成都教育名家成长的调查显示,在对“您认为哪些素养对您成长至关重要”的9个选项中多数选择了“善于批判性思维和反思”,占53%,排名第一。对各类教师的调查显示,对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以及广博知识素养的选择虽不及教育名师,但排名也较为靠前。家长与学生的选择则十分靠后,这可能与他们对教师职业不了解有关。

(三)实践性特征

教育家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杰出的教育实践者,他们共同的实践特征集中体现在:有独立的思想,富有创意的教育方法,有与众不同的教育教学风格,有善于反思的习惯。“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就是对“善喻”教育家实践特征的精致表述。反思是教师对其教育实践活动的理性“复盘”,诊断问题,总结得失,获得经验。反思之功,无论如何夸大它的价值都不为过。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成才,热衷学习、勤于反思、创造性思考、勇于改革与探索,这是必备素养和品质,也是成长中要完成的“功课”。创新素养之于教育家不可或缺。教师的创新素养首先表现在创新的意识,即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广泛的兴趣,勇于挑战自我,力求有所发现和创造。其次是创新的思维品质,即能针对教育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多向思维、另辟蹊径等。最后是创新的教育能力,即在教育实践中,能运用教育机智,化解实际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提高教育教学成效。课题组在对成都教育名家“哪些习惯和爱好对您成长最为有益”的调查中看到,排名前三位的选择分别是:反思问题84%(排名1)、多读杂书68%(排名2)、坚持读专业书刊53%(排名3)。对600名各类教师调查显示,排名前三位的选项与名师选项惊人的一致:反思问题74%(排名1)、多读杂书65%(排名2)、坚持读专业书刊41%(排名3)。学生与家长的选项排名则居中前列(4~6位),稍有差异,可能是认识角度和关注程度相异所致。

课题组对教育家应该具备的素养从不同角度设计了多项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比较一致地反映了师生和家长心中的教育家必须具备的综合品质(见图1)。

教育家成长的实践要素

教育家都是从准教师到教师,再成为合格教师,最后到优秀教师这样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这与艺术家、运动员的成长通过某种显性成绩呈现不同,不是跨越式的一步成名,而是长期积累、持续量变而成。纵观教育家成长历程,下列要素支持助推他们走向成功。

(一)积淀情感

积淀情感即是培养润育教育情怀。情感是教师对社会、职业、自身的态度体验,教育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教师对教育需要有宗教般的虔诚和炽热的情感投入。教育情怀是教育家之所以成为教育家的第一要义。古今中外所有教育家无不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充满着真挚的满腔的热爱之情。陶行知曾以“出家入佛的精神”从事着中国的乡村教育,蔡元培也曾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实现对北京大学的改革,霍懋征正是用满腔激情、一生热爱托举她成为新中国的“国宝”。如上所列,在我们的调查中,绝大多数教师在“教育家应该具备的素养”和“教育家最需要具备的素质”的选项中都首先选择了“热爱教育事业”。同样,绝大多数家长也首选了“热爱教育事业”。例证可见,真正的教育家是把自己的生命寄予教育,把教育视为终身的理想追求。我们的调查也发现:相当部分名师从教之初并无教育情愫,有的认为当初从教就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他们是在当上教师后慢慢生成一种终身挥之不去的教育情怀。此类事例不在少数,这昭示教育情感是可以培养的,是可以在日积月累中积淀生成的。

(二)立志“成名”

客观地讲,教育者不可能人人都会成为教育家,但人人都有成为教育家的可能,关键在于教育者是否有成为名师名家的主观意愿,是做“有心人”还是做“无心人”,其结果大不一样。诚如顾明远先生所说:“一个教师如能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并能够提炼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他就是一名教育家。”教育家就是在强烈成才意愿的驱使下不断“向上流动”,最终脱颖而出成为杰出人才。教育者的努力绝不是“有心栽花花不发”,而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反对功利驱使下浮躁不安的成名成家意识,但我们赞赏作为教育梦追求的成名成家理想,我们坚定地认为教育追求、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教师成才意识的时髦表达。问题在于教师普遍存在成才意识淡漠。我们关于“当前名师成长遭遇的主要障碍是什么”的问卷调查表明,相当比例教师认为“无成为名师的意愿”,座谈调查的比例(78%)大大高出问卷的比例(46%)。事实上,具有“教育家”意识与理想的教师对教育工作必定抱有强烈的职业承诺,也一定会有坚执的职业定力,不存私心杂念,不为外界所利诱,脚踏实地,全身心致力于教育教学工作,努力提高专业才能及专业水平,不断维护职业荣誉和形象。这些都是教育家所需的精神和品质。

(三)批判自我

批判自我就是反思自我、否定自我和理性评价自我。教师自我批判是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各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省、思考,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这是教师走向成功的最为紧要的修炼和素养。人不能批判反省自我,谓之刚愎自用,这种人断难成功。先贤倡导“吾日三省吾身”,即是说圣贤成功之道在于反思。诚如前面引用调查数据显示,当今教师也高度认同反思和批判性思维。美国成人教育专家布鲁克·菲尔德非常重视教师自我反思,他认为教师每周应至少撰写一次反思记录,并建议教师对自己的反思记录进行及时回顾,发现自己工作中的盲点或最需着力解决的问题。教师的自我反思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认知,离不开以个人为主体的深入思考,也需要开放眼界,虚心借助自身之外的多视角观照,将反思所获的自我理性认识付诸教育实践活动。

(四)习惯书写

这是指动笔写作的习惯。书写内容包括笔记、随笔、问题思考、心得、经验总结、论文、著作等。书写对于教育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引导教师深入认识与实践发展的必要途径。书写不仅是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还能更好地促进和引领教师自身的学习与思考。教育者只有在书写时,才能真正发现自身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和实际问题,获得不断学习、思考与实践的动力。在我们的专题座谈中,名师们认为他们的经验就是:教师不但要善讲,还要善写。20名教育名师中有12名有书写习惯。然而,调查显示仅有20%的教师选择了“喜欢笔记书写”,这说明教师普遍缺乏对书写价值的认识。古今中外教育家无不是通过书写等方式来系统梳理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提升对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形成自己的系统教育理论思想。因此,优秀教师应当“述而要作”而不是“述而不作”。

(五)把握关键事件

把握关键事件就是敏锐地抓住对教师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某个事件或机遇。美国学者波林纳将教师发展划分为新手教师、熟练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业务精干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五个阶段,教师在这个发展历程中的过渡与转变会受到一些重大事件或他人的影响,如一本书、一个人、一次活动、一次对话、一次教训(含批评)、一次成功体验(含表扬)、一篇文章、一次学生的激励(含家长)、一次偶然的其他刺激等都有可能对教师的专业认识、专业情感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对其专业行为起到“引导”“催化”与“助推”的作用。我们对教育名家成才调查发现,对其成长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选项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一个人”58%(排名1)、“一次活动”47%(排名2)、“一本书”42%(排名3)。因此,某个人物或某个事件可能成为教育家成长途程中的重要节点。

经过调查研究分析,我们认为教师和校长在成为教育家的过程中应着重培养上述品质,这些品质对教师成才至关重要(见图2和图3),同时我们也认为,教师还须从各自的工作实践出发,根据问题导向,去修正认识偏差和行为偏误。

教育家成长的实证问题与因应之策

教育家在复杂社会中成长必然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澄清负面因素,理顺问题关系,方能清晰而理性地驶达成功彼岸。实证研究必须立足实证问题,下列问题均系我们在调研中呈现出来的实践问题。基于问题,形成因应之策。

(一)客观方面问题的改进

对一般教师的调查显示,大多数人认为影响教师成才的主要因素有:工作太累压力太大(63%)、待遇与条件差(55%)、制度与管理问题(48%)。对教育名师的调查显示,排列前三位的分别是:“制度和管理问题”“缺乏研修提高”“工作太累压力大”。这些是培养教育家遭遇的主要现实问题和障碍。对此,应有如下的疏解之策。

从制度上为教师“减负”

教师工作负担之重,职业压力之大,往往并非来自正常的业务活动,而是来自诸多非职业活动和非业务安排,如各种检查、评比、社会活动、比赛、各种公开课示范课、非义务安全责任、学生冲突等。在我们走访中,不少教师抱怨:“杂事太多,活动过繁,表格没完,学生难教。”对“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显示了同样的内容。显然,我们需要从制度上为教师减负。各级行政部门都制定了为学生减负的具体政策,同样,应为学校减负、为教师减负制定相应的具体政策,特别是应大量裁撤各种评比、检查和“业余活动”。“自由时空”是教师走向教育家的充要条件,教师的自由思考、自我反思、自主探索是他们专业成长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不仅能在自由时空中创造性发展,也能在其中舒缓身心压力。教育制度应当保障教师发展的自由时空。

保障教师发展的基本物利需求

教师生存状态已有较大改善,但教师获得感仍然存在较大反差,同城不同酬,同工不同得,教师物利获得落差悬殊,这是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教师“精气神”不佳的突出原因。教师获得感的提升在当下亟须解决教师劳动与教师报酬的不匹配问题,教师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处境不利问题,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住房问题。尽管名师们在问卷调查中不看重物利需求,但在我们的个别访谈中发现近一半的名师存在物利需求困境。我们反对功利主义,但决不否认物利激励的积极功用。对此,教师激励政策应有更大作为。

营造“热锅效应”的成长氛围

多数受访者都认为,教师成长不仅缺乏制度激励,更缺乏成长的文化氛围。在“绩效”后,教师群体出现不同程度的“集体性失热,集体性失情,集体性失劲”,冷了激情,淡了冲动。加之教师发展需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教师看不到前景,感到没有“奔头”,进一步加重了教师失望心理。人才学者认为,“热锅蚂蚁”现象与社会之于人才成长关系相似,当环境处于“热锅”时,人才的能量就会释放出来,当环境处于“冷锅”时,情况则相反。提振教师成长的“精气神”,营造“热锅效应”的环境和氛围不失为一种有效应策。营造“热锅”氛围的要旨如下:一是达成价值共识,即有共同的信仰和追求,有见贤思齐、效仿榜样的文化心理;二是建构制度文化,即着力建设良性激励制度,用制度激励并规范教师发展;三是系统活动设计,即将“比学赶帮”活动系统化、制度化,在活动中生成“向上流动”情结。

(二)主观方面问题的纠偏

对教师的调查显示,占一定比例的教师表示,“没有终身从教的准备”,也“没有成为名师的意愿”,说明教师专业精神欠佳。教师、家长和学生都高度认同“热爱教育”“关爱学生”是教育家最显著的特质,然而具体到对“师生关系”的选择则发生十分显著的反差,学生与家长认为“师生关系”是教育家最重要的素质(排名3,排名1),教师和名师对此的选择排列十分靠后(排名9,排名8),造成了教师的主观认知悖论。同样,教育态度也是一个突显的问题,家长、学生和社会人士对教师的“人际态度”“责任心”和“公正公平”有较多的不满,在负面选项中甚至高居第一,而教师受访者对此不以为然,甚至认为这些不是问题。这些影响教师成长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有如下因应之策。

培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

名师受访者认为,教师缺乏发展意愿,这也许是教师专业成长“最要命的问题”。在教师成长上,只会是“有心栽花花更艳”“无心插柳柳无荫”。解决教师专业意识和专业精神不佳问题,重在两个方面着力。一是强调自我修炼,指导教师反思自我,为他们推荐自我学习的内容,为教师们提供心灵相互碰撞的机会。二是着重系统培养,即从师范生入学开始就应灌输从教意识。中小学校应强化青年教师的专业意识和精神的培训,建立“人格传帮带”的师徒关系,或建立青年教师“人生导师制”,其旨趣在于“以人化人”。

提升教育实践认知

古人所讲“亲其师,信其道”已说清师生关系的真谛。为什么学生和家长能够虚实同一,而教师却要虚实分裂呢?这与教师受不良教育和培训所形成的虚假教育观念相关。口头上的现代教育观念,行动中的传统思想,于是便有了“关爱学生”与“师生关系”的对立。教师观念的纠偏与矫正重在从宏大观念的说教转向具象观念的实证建构,接地气的观念能够为教师有效接纳。教师反思,不仅要反思教育行为,更要反思教育思想,后者恰是教师未能意识到的发展瓶颈问题,这点需要点拨和引导。尽管各个学校都在频繁聘请专家培训教师,但不要忘了校本专题大讨论是转变教师观念的良好方式,观念只有在争辩中才能获得矫正,变得清晰,形成共识。良好师生关系是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因而它应成为国家的政策导向与教师评价的核心指标。

转变教师的教育态度

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态度的这种认识反差反映了教师的认知偏差。尽管这种认识问题有着深层的社会制约因素,但我们仍需提出克制之道。一是强化师德培训中的教育态度专项训练,据我们调查,有关教育态度的训练一般都轻描淡写地带过,这不解决问题,需要专项训练。二是教师教育态度不仅需要正面引导,也需要负面警示和刺激,不良态度引发的问题必定成为教师成长中的“警示器”。三是教育态度问题应当列为教师评价的“负面清单”,从制度上规范教师的教育态度。毫无疑问,教育态度问题是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关键问题,态度问题不解决别说成名成家,就是作一般教师都没资格。

此外,我们对家长和学生的调查还发现一个始料未及的问题,就是教师的言行问题比较突显,包括低俗不文明言行和语言伤害等。规范教师言行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议题,不可等闲视之。

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2017年第十期,仅作分享交流用。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若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教育学刊》正刊刊载之全部论文,从不收取任何版面费,有言称收费者,必为假冒,请广大作者仔细甄别,谨慎投稿。

点击底部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订阅纸质刊物

坚持理论创新   彰显实践引领

发扬学术民主   萃取科研精华

中国教育学刊一个有深度、有态度的平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