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活教育活课堂典型案例幼儿园(活教育润成长“活教育”引领下的幼儿园“活学”课程)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本着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的三大原则,核心素养明确了中国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很好地诠释着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涵。这对学前教育发展也带来新的要求和期待。

在进一步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过程中,更要重视并着眼于《指南》与核心素养之间的无缝对接。关注当下时代发展对学前教育的需求,时代呼唤中国特色的幼儿园,中国教育需要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现代中国人,我们开始从中国幼儿园欧化现象当中抽离、思考、回归,寻找最适合中国土壤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最终聚焦到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

理念思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里的人,包括儿童,包括教师,包括家长,包括园长自己。我们需要的发展过程,是能实实在在能看到人的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的任何思考、任何决定,都需要从人出发,从当下现有的人出发。

大邑县建华幼儿园地处成都远郊新城,在从前划圈层的时代,大邑县是最边缘的三圈层。地方经济制约着城市发展,幼儿园发展当然也受到重要影响。最直接的就是“教师荒”,面对以中职、高职学校毕业生为主的教师队伍,我们更需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现自我造血功能,让这个地方的老师寻找到属于他们的那份职业存在感,让这里的孩子也能享受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在实践之前,我们需要理论的指引,而最适合中国本土的学前教育理论,当数陈鹤琴的“活教育”。为了更好地学习领会“活教育”思想精神,我们特别筹划成立了活教育研究室,专注于“活教育”理论的学习与实践。通过实际体验“活教育”学习四步骤:实验观察、阅读参考、发表创作、批评研讨的方式,认真学习领会“活教育”的主要观点和主张,包括三大纲领、十七条教学原则、十三条。一轮一轮的理念与实践转换应用,我们在理论认识层面有了基础。

课程实践

1.目标论

活教育的目标论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到了建华幼儿园,我们首先是家庭的一份子,然后是建华园的一份子,到大邑,到成都,再到四川,中国,世界。从最基本的归属地开始,我们从幼童时期初始的感知到成长过程中的逐渐明白,家国的概念越来越清晰。我们的眼光和视野,从身边开始,延伸到更广阔的地方。

我们立志做幸福的建华教师,以“活学”课程培养活泼灵动的建华儿童。

2.课程论

活教育的课程论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对于地处中心城区远郊的建华幼儿园而言,这是多么受用的课程理论,让我们明白身边的、熟悉的便是适合的。更妙的是这样的课程,教师容易上手,家长便于参与,儿童也乐于融入。

第一步,深入贯彻《指南》,结合“活教育”理论,做实养成教育。

幼儿园处于起步阶段,在认真开展基础课程园本化的同时,我们重点从生活习惯、行为习惯、阅读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做养成教育。因为考虑教师实际的整体操作能力,向上无法驾驭,不如向下做最基础的教师能够研究操作的养成教育部分。

我们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结合陈鹤琴教育思想的学习参考,综合其儿童心理、家庭教育以及“活教育”理论中的五指活动,梳理各年龄段习惯养成基础目标。将主要目标从易到难分到上下学期,再细化到学月,年级组将围绕习惯培养的策略、推进情况开展研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保证基础目标的达成。

与此同时,各年级组在认真完成基础目标的同时,结合年级组和班级幼儿实际发展情况确定自主培养目标。

第二步结合在地资源,拓展自然、社会特色活动,初步形成“活学”课程基础。

养成教育常态化的基础上,我们逐步利用大邑本土的自然和社会资源进行课程拓展。我们通过幼儿园自身资源开展自然教育(劳作工坊,建华园的树……),通过幼儿园社会资源和地域特色(我的家,我的幼儿园……),社区、县域资源(风景名胜,地方小吃,风俗节气……)开展社会教育。将这些自然、社会体验课程,并结合“活教育”五指活动理论和《指南》,梳理并总结课程经验。

第三步,系统化开发 “活学”园本课程。

下一步,建华幼儿园将依据《纲要》《指南》精神,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活教育”单元课程建构框架,结合园所实际,将自然和社会特色活动与幼儿生活进行科学、有机的融合,系统建构“活学”园本课程。

3.方法论

活教育方法论: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这个理论在建华落地也重点强调“做”。

教师体验理解“做”,凡是我们能做的就自己做。教研活动中的体验式学习,邀请家长一道的参与式培训,幼儿园的园舍管理改造,通过全员参与、动手动脑,深刻体验并理解“做”的意义和价值。

一日生活渗透“做”,凡是孩子能自己做的都让孩子自己做。在建华,学习生活中随处可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裤鞋袜,自己整理床铺,自己收拾书包,饭菜打倒了自己收拾……一天天,看着孩子们的成长变化,我们看到“做”的魔力。

环境互动体现“做”,环境的改变都源于动手做。全园师生动手动脑,尽管硬件环境没有改动,但幼儿园的微环境却发生了奇妙的变化。每一棵树有了它的认养班级;每一块草地有了它的养护团队;活动区的规则牌是孩子们制定给家长看的;教室里的每个角落都成为孩子们可以自主管理的空间……这一切,无不体现着儿童与环境温馨互动的和谐之美。

感悟反思

1.本土的才是适合的

本土资源的生长发展,经过历史的洗礼保留下来,时刻证明着与这片土地的融合与归属。因此,立足在地资源生成的课程也会适合支持在这里生长的儿童的发展。

2.身边的才是亲切的

儿童从自我到他人,逐渐认识这个世界。我们的老师成长同样如此。从身边的课程入手,儿童会更容易接纳,儿童更加喜欢,才会真正乐于参与。教师更容易理解,也就更容易驾驭,教学也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3.自主的才是踏实的

于儿童而言,自主是创造,自主是成长,自主是挑战,正因如此,我们才更要营造自主的空间,支持培养这份自主。于教师而言,只有经过自主学习、实践的课程与经验,才会印象深刻,思考深远,也才能内心踏实地坚定前行。

作者:鲁雪莲,成都市学科带头人,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四川省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大邑县优秀教育工作者,周兆伦名师工作室研修员,成都未来教育家基地园一大邑县建华幼儿园园长,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理事。

摘自 |《时代教育·行知纵横》杂志2019年4月刊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