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解读(成长劳动教育春节特辑 | 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钥匙)
全文长 40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5 分钟
春节期间,校长智库特别策划系列文章,今日作者为郑州艾瑞德学校校长李建华。
炊烟袅袅,是父母热盼我们的忙碌;车轮滚滚,是我们奔向家乡的心切。春节,所有路口都通向家门,春节,好多习俗都关乎劳动。
春节有很多习俗,比如,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洗福禄;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而这些习俗大多和劳动有关,因此,从小年开始,人们便开始忙年。
忙,即劳动。高尔基认为,当劳动是种快乐时,生活是美的;当劳动是一种负担时,生活就是奴役。忙年是快乐的,大家的脸上都是挂着笑的,相互间打招呼都是热扑扑的。就像此时我在电脑前噼里啪啦敲着文字,妻和女儿正在忙着洗家里的窗帘被罩,女儿的耳朵里塞着耳机,嘴里哼着小曲。毕竟,一年到头画个句号,盼个团圆,图个吉利,再不好的光景都熬过去了,总觉得来年会更好。因此,忙点累点都不算什么了,身心是愉悦的,未来是可期的。
二哥的故事
记得小时候,大人在忙年,我们也没有闲着,当然,母亲也不会让我们闲着,这是母亲“教育”我们的机会。因为家中没有姐妹,年前洗洗捞捞的事主要落在二哥和我身上。那时候的冬天特别冷,屋檐下常常挂着长冰凌,我的手一到冬天就生冻疮。那时洗衣机是“王谢堂前燕”,寻常百姓家是没有的,洗衣物的时候用的是热水,等到漂洗的时候就是要到池塘沟河中,敲开一片冰面,手浸在冰冷的水中,疼得钻心,即便这样,“狠心”的母亲依然没有放过我。幸好,大我一岁的二哥知道疼我,让我少下水,我主要任务是帮他一起把大件衣物拧干。二哥的手虽没有生冻疮,但是,也被冻得发紫,肿得像个馒头。兄弟间理解、关爱在劳动中自然生发,至今,我还记得二哥对我的好。
兄弟四人中,二哥做事是一把好手,十一二岁的时候,插秧割麦、耕田耙地、大小家务,样样在行。相比较而言,他能干,父母就让他干得多,二哥也没有什么怨言,他觉得为父母分担一些也是应该的。
尽管那时父母对我们四兄弟的教育一视同仁,但他们觉得我们不可能都考上学校,根据他们的“评估”,想把学习上不是很“聪明”的二哥“摘”(中途辍学)回家种地,毕竟包产到户了,家里也需要劳力。甚至他们找关系,以在乡里供销社为二哥谋了一个让当时同龄人都羡慕的差事为“诱饵”,但是二哥不为所动,他说,家里的事他可以多做,但是学一定要上。后来,父母没有坚持他们的意见,仍旧让二哥上学。
二哥中考时分数线只够得上职高,是父亲找人让他借读到普高。第一年高考落榜,他又复读一年,高考分数较前一年提升了100多分,考入了南京农业大学,让老师和同学惊叹。毕业后工作也很努力,目前是我们兄弟几个中发展最好的。每每和父母拉家常说起这些时,母亲都会说,能吃苦的人吃半辈子苦,不能吃苦的人吃一辈子苦。我也在想,二哥能有今天,与他小时候在劳动中吃的苦一定有关,那时吃的苦长成了他的骨骼和经络,他典型得如曾国藩所说的“结硬寨,打呆仗”。二哥自己认为,“年少时辛苦劳动的经历培养了人的责任担当意识与坚韧品格,有了这样的经历以后,人生中干其它事情都不会觉得苦与累,会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困难与挫折,更懂得珍惜与节俭。”
多年后,父亲经常说起一次去学校看望二哥的事。那是在二哥高三复读时的冬天,在县城办完事的父亲忙到夜晚11点多钟,突然想起去看看在县城读书的二哥。但是,没有电话也没办法提前联系,也不知二哥住在哪个宿舍,父亲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走进校园,校园里很黑,他只能向着亮灯的地方走去,教学楼只有一间教室亮着灯。父亲走了过去,偌大的教室里只坐着一个人还在认真学习,父亲睁大眼睛,看清了那是他的二儿子。父亲没有惊动二哥,站了一会儿就悄悄地离开了。从此后,他觉得二哥将来会有出息。
母亲的故事
那时候,父亲在外面忙着自己的工作,教育我们的主要是母亲,母亲似乎也没有什么先进的教育方式,她很少说教,要么自己默默地干好农活,要么让我们一起干农活。我想,母亲是说不出“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马克思语)的大道理,但她更明白朴素的小事理。包产到户后,家里分了十几亩田,虽然会有一些亲戚帮忙,但主要是母亲一个扛着。记得夏天秧田用水高峰期,不能缺水,放水时需要人盯着,否则就会被截流。其他人家多是男性,我们家是母亲。记得一次深夜,空旷的田野里,母亲一人在忙着,一位远房的舅舅见了心疼地对母亲说:“‘摘’个孩子回来帮帮你,你就知道你四个孩子都能考上学校?不然你太辛苦了!”母亲听后只是笑了笑,他知道舅舅已经让家里的几个孩子都回家种地了,她不愿这样做,她自有主见。她宁愿自己起早贪黑忙着家里的责任田,也不愿她的四个孩子荒了学业的田。
母亲小时候也上过一段时间的学,成绩非常好,作文得过一个乡里的第一名。后因家中没有劳动力被迫辍学,她的老师几次来家访劝说姥姥姥爷,未果,这成了她一生的遗憾。如今,她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再重蹈覆辙,再苦再累,她都能忍受。母亲说现在她还经常做梦考大学,她想让自己的梦想接力下去。非常幸运的是,我们兄弟四个都考上了学校,成了“国家人”,端了“铁饭碗”。我想,这其中与母亲辛苦的劳动有内在关联,她无形中成了我们学习的动力。
虽然,母亲没有把我们从学校“摘”回来,但是,她是从不会惯养我们。每逢夏季抢收抢种时,学校专门放忙假让学生回家干活,我们跟着母亲一起下地割麦。母亲教我们如何把握镰刀,如何弯腰,如何注意安全,她在前,我们在后。一开始是学着母亲样子,镰刀总是不听使唤,几次割破塑料凉鞋,烈日、麦芒、汗水、伤痛,累得想哭,母亲装着没看见。就这样做中学,学中做,终于熟练割麦技能,并且还能和母亲比赛。经历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劳,才懂得收获的快乐,理解母亲艰辛,领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我的故事
劳动,已经像血脉一样融进我的成长中。等自己做了校长后,我也把劳动深深融进学校教育中。如果说,劳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那么,劳动也是教育之所以为教育的意义。教育中不能缺失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人成长中的钥匙。2010年,我领命创办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小学部,在课程设置时,把劳动教育嵌入其中,这在当时是有点前瞻性的。劳动教育是“做”的教育,需要有特定场域,我在学校校长会专题讨论未置可否的情况下,就私自把小学部教学楼外侧的绿地扒了,改为菜地,划出班级责任田,每班一块,人人种菜。于是乎,我们“一亩三分地”成了校园一景,每天早晨孩子们到校后关心着自己班级的菜地,浇水的、松土的、拔草的,不一而足,而且,每一个班级的菜地都有一个温暖而清新的名字。蔬菜在菜地中生长,学生在校园中生长,自然生命与儿童生命一起在“悟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叶澜语)。等到了收获的时候,我们组织师生和家长一起搞了包饺子活动,面有学生和的,饺皮有学生擀的,饺子馅有菜地里长的,别有一番味道。没有人不爱着自己滴下汗水的土地,没有人不喜欢自己种下的收获。原本还要“问责”于我的总校长尝了学生送去的饺子时,哈哈一笑,说我们干得没有错,饺子的味道更不错。
两年后,我离开了这所学校,但小学部的菜地一直在种着,后来的学校校长更有魄力,前几年专门在外面建设了200亩的“五一农场”,学校有了自己的劳动基地,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的每一个班级都有一块地,整体升格了学校的劳动教育。
2017年,我来到了郑州艾瑞德学校,这是一所有着劳动教育基因的学校,正可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学校扎根中原大地做教育,立足黄河之滨做劳动。2011年建校之初,学校倡导自然生长教育,劳动教育一开始就深植其中。创办伊始,学校几乎同时建成两个校区,一个是通常意义上的学校,另一个是300亩的田园校区。学校的劳动教育以体力劳动为主,出力流汗,真做实干,亲身经历,磨练意志。
特别是近六年来,我们和全体师生一起,致力于劳动教育难题破解、劳动场域建设、劳动课程开发、劳动样态营造,以校园、家园、社园(社区)、田园为主要场域,建构“四园联动”、五育并举的劳动教育场域与实践新机制,探索劳动育人,立德树人。
校园:艾瑞德学校是一所没有保洁工的校园,所有劳动任务均由学生完成。学校设有校园义工岗、年级劳动岗、班级劳动岗,处处有人劳动,事事有人完成。学生一天的生活从“洒扫”开始。清晨走进校园,便可以看见到处是学生劳动的身影。同学们放下书包就拿起劳动工具,擦栏杆,扫地,拖地,倒垃圾,摆桌椅。就餐时,“就餐值日生”穿着黄色马甲,践行“光盘行动”,清洗泔水盘。三餐后,劳动义工活跃在校园角角落落:“瑞德快递员”为学生和老师送“物”上门,“图书管理员”在读书广场做分类整理,“劳动小卫士”拿着红桶和夹子捡拾校园垃圾,班级“开关长”“水杯长”“黑板长”等个个在行动,人人在劳动。在生活区,生活老师带领同学们开展“我劳动,我快乐”的劳动实践主题活动。在劳动夜校一堂“煎鸡蛋”的劳动实践课上,五(5)班李涵颖同学把自己煎好的第一个鸡蛋端给生活老师,“老师很辛苦,我想让您第一个尝尝我的劳动作品。”
家园:年前网课期间,三(1)班赵婧雯同学每天除学习以外,还给自己布置一份额外功课——照顾孕期中的妈妈。妈妈喜欢吃饼,从和面到烙饼需要站好久,担心妈妈身体吃不消,她就开始学习烙饼。她按照劳动课学过的步骤反复摸索,不断尝试。学会后,每天她都尽快把学习任务完成,一到傍晚就钻进厨房,为妈妈准备可口的晚餐。妈妈每次都把饼吃得干干净净,妈妈说,“这是女儿爱的味道”。当妈妈问她每天做家务累不累时,赵婧雯说,劳动一点也不累,它让我很快乐,很有成就感。学校依托家政课程进行家校联动,研制《家长工作指导手册》,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制定1-6年级不同家政项目,发布“学生家庭劳动作业包”,让学生周末或假期在家动手完成。家庭劳动教育实现周周有主题,事事有清单。
社园:2021年12月10日,凌晨三点,零下三度,还在寂静中的郑州,被一群孩子用爱唤醒了。这是艾瑞德学校每年雷打不动的“六个一”主题课程之一:“经过一种爱”——让城市在爱中醒来。每年初冬季节,每届三年级的全体师生分成不同小组,在凌晨三点走进公交站、地铁站、环卫所、消防大队、早餐店等地方,去探寻这些最早唤醒城市的人们是怎样工作的,并力所能及参与他们的工作,为这些最早醒来的劳动者,送上自己的关心与问候。三年级通过“经过一种爱”主题课程,在劳动中习得感恩、理解和尊重。有一天,校长信箱收到一封来自某酒店的感谢信。原来,当艾瑞德学生研学结束离开酒店后,工作人员整理房间时发现孩子们住过的房间干净整洁,物品一一归位,床被更是像没动过一样,工作人员担心孩子们睡觉没盖被子,孩子们说,“我们通过参加‘让城市在爱中醒来’,感受到劳动者的辛苦和不容易,自己收拾好了,不给你们添麻烦。”
田园:寒来暑往从不间断,一年四季都在田间。田园即课堂,种地即作业,动手即收获,劳动即成长,300亩田园校区的班级“一亩田”就像是另一间教室,将书本知识带到田间地头,让学生所学知识场景化、生活化。2019年,在建国70周年之际,一(8)班学生在班级“一亩田”悄悄用大蒜种下“中国”二字,当绿油油的蒜苗长出地面,大大的“中国”也长了出来,成了田园校区网红打卡地。孩子们说,祖国就是脚下的土地,把“中国”两个字种在大地上就觉得心里美美的。他们没有喊出爱国的口号,而用汗水与劳动在脚下的土地上写出了“中国”,伴随着种子在土地里生长,爱国之情也悄悄长在他们心里了。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成尚荣听了这个故事后感慨道:“艾瑞德学校学生不仅在种地,更是在种德。”
劳动的故事是我成长的故事,我希望也能成为更多孩子成长的故事。一路走来,那些劳动记忆里的心地良善、彼此担当、质朴坚韧,早已成光,打在故事里人的身上,照亮一座座内心的庙宇,温暖一个个奋进的殿堂。
恰同学少年,勤而不辍才是风华正茂,踏实刻苦才能浪遏飞舟。劳动的故事,不应只是过去的故事,也应该是将来的故事,永远的故事,听上一辈念,更听下一代讲。故事还在继续,成长永不止步。
五育并举,劳育为本,本即是根,根即是一个人生命的源头。
窗外春节将至万家灯火,窗内妻女扫除热火朝天,我突然感到,劳动其实和过年一样,都是“回家”,一个回教育的家,一个回血脉的家。
无论走得多远,都不忘记回家。这世间所有幸福都和勤劳有关,这世间所有美好也都和真情有关。准备好去劳动吧,这个春节,我们一起回家。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