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内容分享(教育成长分享关于教育,有哪些值得分享的?)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高校任教已近十五年,但在小学生家庭教育的一亩三分地中耕耘探索不足十年。
不可否认,如今为人父母的要求已经比过去要高得多。不仅仅是父母们花在抚养孩子上的精力和金钱都大大增加了,而且教导和监督孩子的育儿方式已成为很多家庭的常态。各高校的师范类专业考分在水涨船高,各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为人父母往往兴叹,教育之路漫漫,育儿已成终生的功课。
有幸,我工作的高校是一所在全省排名NO2的大学,我总是能在这里找到各种各样的人物样本。在校园里,我很喜欢和大学生们谈心,在静静的交流中试图找寻不同的孩子在成长中走过的轨迹,无论是愁容满面后面深藏的人际关系上的冲突,还是泪眼朦胧中学业上的无措,或是猜测一言不发的沉默里他曾经历过的往事,都让我在育儿过程中陷入困惑时不断受到启发接受教训修正自己。
我们所知道的高校教育VS人生教育
转眼又到开学季,不少人仍然认为进入高校是熬过十年寒窗可以彻底解放了的地方,而迈入小学门槛就是走向抽筋拉骨悬梁刺股的苦日子。父母和学生们经常想的,是考上大学之后的解脱,步入小学前的紧张。却不知道,大学毕业,只是人生的开始,走进小学,只是教育的开始。
所以,每当我在高校家长会或者教育咨询会上听到父母对孩子说“考上大学就好了!到时候就轻松了”时,我都会为他们着急。谁告诉你上了大学就轻松了?在大学里,我看到过形形色色的学生走过一个个不同的四年。
有的大一时本来是当地高考成绩的佼佼者,一入校便自带光环,但是四年过去后,却泯然众人矣,最后勉强找到了普普通通的工作,毫不起眼。
有的一如既往地对各种事情漠不关心,每天考虑的就是上完课赶紧回宿舍睡觉、玩游戏、追剧,要不然就是谈恋爱、找兼职、做代购,诸如此类,四年的学制延长到六年还差点修不完学分,通过一轮轮的补考重修惊险过关。
有的则找到了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领域,埋头钻研,四年时间竟然也弄得有模有样,做得小有成绩,毕业了顺利找到了心仪的工作,有的还组了一个小团队开始了创业之路。
有的热心于校园里的各种活动,通过活动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踏实地做了许多学生工作,从一个办公软件的小白,蜕变为材料、稿子、PPT各种各样的小能手,毕业后也顺利地走向了公务员、企业等等行业。她们因为之前学校工作经验的积累,迈入社会后,工作上手快,能力提高快,上升的也快。
还有的埋头苦读,下定决心要继续钻研学术,毕业后也如愿以偿地进入了自己喜欢的高校深造。
其实,18岁之前拼的不是智商,而是习惯。
美国有一项对超长儿童长期的追踪观察表明,其中20%的人在30年后,并没有取得什么成就,这些人和成就最大的20%的人相比,最显著的不是智力方面,而是在于坚强的毅力和独立性。
因此,我们要认识到:从小学开始受到的教育或是经历的考试并不是为了区分智力因素,不是以多解出几道奥数题,多背几个单词为标准,而是考察非智力因素的高低——面对目标是否足够努力、刻苦、是否具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不怕输的品质。只要具有中等偏上或是中等智力,就足以有条件参与各种入学竞争,而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父母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想一想,知识的掌握,技能的精进,都需要大量练习和深入探索,练习靠谁?靠自己。但是对小孩子来说,需要老师的指点,但离不开家长的提醒、监督、陪伴、鼓励,并让孩子从中学习到正视压力和挫折,学习独立成长。
比如学拼音,课堂上老师能教我们字母的读音,拼读的方法,但是正确拼读,熟练运用,老师教不了,得我们去用才行。
学写字,课堂上老师能教我们字音字义,教我们观察字形,教我们写好笔画,但是能不能写准确,写整齐,只能靠练。
学奥数,每一种题型老师都有总结,有方法,学习的时候会讲解,也会做几道同类型的题目巩固,但是真到了竞赛,题目加以变换,也只能靠自己去破解。
学英语,老师能讲的是单词,是语法,是课文,是重难点,但是要应试,要在生活中运用,还是得自己多练,多用。
很多时候,孤独、无聊、重复,反复读、背、练,让人似乎像一只趴在玻璃上的蚊子,前途仿佛一片光明,又找不到出路的绝望……都是一场考验。而家长的作用,是陪伴孩子的成长,在孩子学习过程中,陪伴、练习、鼓励、支持、监督、帮助。做好心理准备,再落实到各科的查漏补缺,刷题加量,达到既定目标。陪伴孩子人生的第一个竞争,不是没有意义的,但也不是非赢不可的。
做一个鸡血老母VS佛系老母
对父母们来说,给孩子一个最好的人生起点意味着尽他们所能确保孩子可以走向一个更高的阶层,或者至少不会从他们生长的阶层跌落出去。
于是,大多数父母被分成了鸡血老母和佛系老母两派,还有一部分墙头草老母在中间摇摆。
在小升初全民摇号、禁止排名的新政下,近日某省的文鼎苑,在游侠的带动下,不断的提升鸡血水平兼顾了本小区的房价水平,致力于打造第一鸡血小区。
学习是绕不开的,考试也是绕不开的,竞争更是绕不开的。那么,还是要重视孩子的学习。
我这里并不是要贩卖焦虑或是宣传大家都去压榨孩子打鸡血,但是当教育真正实现资源公平的时候,是否就不存在竞争,那么那时我们比的是什么?其实是家长!坊间曾流传一些段子:
青铜家长:只知道学而思新东方,只会报班。
白银家长:混群、了解信息、接送娃,知道徐家班、望舒、海娃、会学等机构区别。
黄金家长:能清楚区别机构与机构之间的细微区别(比如卓学堂与栀子的不同)。报班前先要仔细研究大纲(多半是装样)。
钻石家长:对高端班在读学生名字了如指掌。叫不出孩子同学名字,但能背出同级星队小朋友名字。潜伏在各大鸡血群,网盘通常有好几个,而且都是满的。
骨灰硬核家长:布置学习作战中心,每三天家里进行学习进度沙盘推演;浴室挂满防水奥数知识大图、让娃跑步机上学英语;培训班规划以分为单位。
教育是要花时间和精力的,不是你自己刷着手机抖音,给孩子报个辅导班就叫教育。可是没时间或者没动力亲身陪伴鼓励孩子的家长,在看待别人的竞争时,却拿一些极端的例子来说:救救孩子,别逼死孩子!
其实,学啥和会不会逼死孩子毫无关系,和家长能不能正确规划、心态是否健康才有关系。
记得有一个圈内好友跟我说过,很多孩子对成绩优劣产生的自卑或者自我放弃,往往是家长的态度造成的。如果孩子很懦弱或自我放弃,那其实是你指责他们的速度太快了,帮助他们太多了。
不要将自己的欲望强加给孩子,也不因为自己的付出得不到预期中的汇报而懊恼,迁怒孩子。
如果父母做不到每天给孩子讲各种历史人文知识、坚持带孩子玩户外,又为何又要求孩子每次考试都拿到高分,文武兼修呢!
反之,孩子也并不只有在玩泥巴中才能得到乐趣,当他解出一道题的成就感,学会一首新曲子时的愉悦感,接近梦想的满足感,克服困难的自豪感并不会低于玩一下午的游戏。
当很多年过去,走出校园时,我们往往会回望那些时光觉得校园真美好。因为读书的时候,你只需要读书,心无旁骛。你不用考虑金钱、工作、家庭、老人、孩子,你只要读好书、学好习,就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可,自带光环。
因为,读书是天底下最公平的一件事。你付出多少,就能收获多少。你学到的知识,习得的能力,谁也偷不走、抢不去。你不努力,也没有任何人、任何方法可以代劳。
当然,有的孩子可以面对重压,依然精力充沛、越战越勇。而大多数孩子,注定是慢热型的长跑选手,即使是一只小小蜗牛,没有一跃数米的能量,也没有俯瞰翱翔的天资,但是再小的生物也有自己的轨迹,那么就允许孩子慢慢跑,并陪着他找到自己的节奏,只要父母不停止鼓励,让孩子不停下来继续向前,总是能越来越接近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