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经历(澄明成长教育《西游记》中两次“西游”的修炼——孙悟空的成长历程(二))

文:高天晨

《西游记》里,孙悟空有过两次徒步的西游,一次是他去西牛贺洲拜菩提祖师为师学艺,一次是跟随唐僧西天取经。这两次西游目的不同,性质也不同。第一次西游历练,让孙悟空从精灵到怪到人进行了过渡,而第二次西游则是他由仙到佛的过程。

两次西游中间,是他“惹祸”和“遭惩罚”的过程。

“妖”——大闹三界

悟空打破菩提祖师的盘迷,获得秘传,得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等本事,有了法力,他已经不是简单的人了,而是可以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的法师。这时候,悟空的心态产生了问题,开始“卖弄手段”,给师兄弟们表演了“变松树”

《西游记》描写这段的诗词是:“郁郁含烟贯四时,凌云直上秀贞姿。 全无一点妖猴像,尽是经霜耐雪枝。”可见,作者也觉得这个阶段的悟空是“妖猴”,这时候的悟空心存卖弄,已经没有了当初纯粹,有了内心的优越感,内心深处已经有了无法无天,无视秩序的潜意识。

这个虽然只是一个念头,但是菩提祖师看的深远,悟空不能再待在山里了,一是他的卖弄会让其他弟子产生攀比心,打乱了菩提祖师的教学规划;二是悟空需要在红尘中修炼,去吃点苦头才能重新定位自己。

于是菩提祖师说:“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

菩提祖师这一段近乎诅咒的话,是提前看到了悟空将来可能会犯弥天大错,成为撼动三界的妖猴。这时候的话似乎听起来还是太过严厉了,不过悟空后来的表现,说明菩提祖师的担心不是多余的。

须菩提祖师本身应该是一位隐居的佛教尊者,且以道士面目示人。在佛教中,须菩提尊者本身就是佛祖十大弟子之一,须菩提闻佛说法,证悟空理,在佛弟子中被称为“解空第一”,这又与赐名猴王“悟空”暗合。

西游记中其洞府门前对联名为“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上联首字末字相合便是佛界“灵山”,而灵台、方寸,都是心的别称;斜月三星,秦观的词句:"天边一钩残月带三星",是个拆字的字谜,谜底还是个心字。西游记曾反复讨论“心”的话题,如“真假悟空存二心”,“乌巢禅师送心经”等等。

悟空与须菩提学艺,得地煞七十二般变化长生不死与筋斗云,修得妙术,却因修性不足而被驱赶,这里体现了“术”的局限性与“道”不足的缺憾,为后来的闯祸埋下伏笔。

仙——得封列仙班

离开菩提祖师之后,悟空就是一路任性的闯祸:闹龙宫得金箍棒、闹地府去死籍、惹得三界不安宁,十足的体现了“妖猴”的煞气。虽然这个猴子胡闹,但是毕竟没有什么政治野心,故而太白金星劝说玉帝给他一个看马的小官“弼马温”。后来不满意,就又给了他一个虚设的官位“齐天大圣”

因为悟空终究不是修炼得道而成的仙,还是有冥顽不灵的冲动,因为蟠桃会没有请他,狂心大发,大闹天宫,穷其术而妄为,终被更大道者“佛”降服,被压五行山下。这个地方体现了“道胜于术”。

虽然五行山下被压五百年,但是悟空顽劣野性依然没有完全改掉,后来跟随唐僧,观音又送给唐僧紧箍咒,让其约束悟空。五行山与紧箍咒成为束缚其的工具。约束他的“术”的任性发挥。

不论如何,毕竟得了天宫的封号,悟空不再是下界的妖猴,而是被天界招安收编了,虽然不是正统的仙籍,至少也是一个太乙散仙,和妖有了区分。自此之后,孙悟空在三界都以“齐天大圣”而扬名,虽然没有实际权力,名声上却的确起到了作用

但这里的“仙号”只是强行自封而强行要来的,实在名不符实,齐天大圣的名不符实让孙悟空由“术”的巅峰状态显现了内在的“道”的不足。

佛——历劫而成佛

悟空跟随唐僧,一路降妖除魔,也在和自己的内心不断做斗争。从刚开始对唐僧肉眼凡胎的看不起,到后来与唐僧的师徒情感的建立,几次出走几次回来,保护唐僧的过程中,悟空磨炼着自己冥顽凶残的个性。

遇到六耳猕猴,是悟空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其实六耳猕猴的性情,正是从前的他自己,他一棒打死六耳猕猴,其实是和从前的自己告别。从而不断的在顺境和逆境中增长自己的智慧。

由一个有虚设仙名的妖王,一路扶正祛邪,降妖除魔,悟空的仁勇智慧也慢慢生长起来,处理各种事情也越来越有办法,即使几次危机的考验,悟空也没有放弃,韧性超凡,坚定不移,终于在最后修得正果,成为“斗战胜佛”

孙悟空这个传奇人物,从一个天地化生的精灵,成为让人害怕的怪物,再到修炼人事而懂人之礼仪,修得法术后又成为妖王,大闹三界强封仙名,到最后九九归真成为正果。整个西游记,可以说贯穿了孙悟空的成长。

成长往往是历经坎坷的,有一个阶段,成长是术的获得,而获得之后又会产生“德不配位”的情况,还得再修内在,成长是一种均衡,不断内外贯通,经历一定岁月和事情的洗礼,才能最终走向成熟。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