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德国打孩子会怎样(成长伙伴教育同伴教育| 德国人故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原因竟然是它!)

文/悠悠妈 微信公众号:德国育儿研究(ID: yoyomadeguo)

本文于2018年5月03日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欢迎关注!

德国学前教育的重心:社会性和创造力

“德国人故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真的吗?在德国生活四年后,我反而越来越认同这句话了。

和德国父母相约去一些要买门票的地方玩,比如儿童博物馆、大型游乐场、主题工坊等等,他们经常说:“这个对孩子来说还太早了一点,他们还看不懂,等四/五岁了再去。家附近的农场和游乐场就足够孩子们玩了啊。”

悠悠奶奶有很多悠悠爸爸小时候玩过的玩具还一直留着,诸如乐器、桌游、望远镜、乐高之类,但她也不是悠悠一出生就一股脑送给她,而是一点点地拿出来,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个悠悠现在玩还太早了,等她再长大点再送给她...”

还有的德国父母故意让孩子晚一年上学,让孩子在幼儿园多玩一年,等孩子身心更成熟后(一般是男孩)再进入小学学习。

没有抢跑的风气,德国人反倒是希望学龄前学习的进度慢一点,再慢一点,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发现自己的兴趣。

这与德国的教育理念不无关系。德国人认为学前教育的重心不是智力开发,而是儿童社会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因此德国孩子在六岁上小学之前都没有学字母拼读、加减法等压力(数数要到达20以内,少部分想学的孩子老师也会教,只是不强迫)。

在教育理念上,德国与芬兰非常相似,芬兰的小学入学年龄是七岁,在那之前孩子在幼儿园的任务就是玩,很多很多的自由玩,在玩中发展出社会性和创造力。

有一天我去幼儿园接悠悠,德国老师对我说:“今天悠悠和她的朋友们几乎没怎么和我说话,她们从早上一来就忙个不停,对要玩什么很有想法,意见不合的时候孩子们也会自己商量玩什么,一天都没找老师。”

在德国幼儿园,老师只是个观察者和引导者的角色,真正促进孩子成长的是同伴,可谓同伴教育的践行者。这一点我在《德国幼儿园什么都不教,但孩子自己就会了,这就是混龄的神奇之处!》一文中已有所体现。正因如此,德国父母一般也不挑幼儿园,而是选择就近入学,只要孩子每天有大量的时间和同伴一起玩耍,在德国人看来学前教育的任务就完成了一大半。

要知道,社会性和创造力才是将来最不容易被人工智能代替的两种能力。

什么是社会性?

社会性(Social Competence)是德国教育中极其强调的能力,尤其在童年时期。人类社会性的发展从出生即开始,一直延续到成年。更确切的说,社会性就是人际交往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越早开始锻炼这种能力,越容易浑然天成,成为情商的一部分,而越往后将越难掌握。

社会性包括但不限于:

团队能力

孩子是否有能力加入一个团队,与别人合作、帮助别人?是否有能力在团队面前根据情况坚持自我或适时退让?

面对批评和冲突的能力

孩子是否能平和对待别人的批评,而不是将批评视为攻击?是否有做出妥协的准备?是否愿意和平解决冲突?(戳《情商| 如何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同伴之间的冲突?聪明家长这么做》)

个人能力

孩子是否拥有自信和强烈的自我意识?对他人是否宽容和灵活?(戳《比可怕的两岁更可怕的是家长不懂儿童心理,错过了孩子的成长契机!》)

同理心

孩子是否能识别和感知别人的情绪?对别人的意愿和需求做出合适的反应?(戳《原来在“可怕的两岁”这么做可培养高情商宝宝!》和《谁说孩子听不懂道理?家长这样说孩子才会听》)

沟通能力

孩子是否有能力表达自己的愿望、需求和其他感受?是否敢于与别人建立联系?能够倾听别人的话?

如何习得人际交往能力?

故意堵在滑梯口等待被撞击的刺激感

之所以用“习得”,而不是用“培养”,正是因为人际交往能力是一种很微妙的能力,它并不能从书中或家长的口头说教中学会,只能在与人的互动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和修正。就好比读再多的网球理论书,若没有碰过网球拍和网球,也依然不会打网球一样。

想要孩子习得人际交往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让孩子从小有很多机会与同伴一起玩,并且是和各种各样的人玩。

如果孩子一开始做不到,那就需要父母出面示范和帮忙了。例如,主动问一问小区的孩子:“悠悠想和你玩,你们一起玩好不好?你看她带了XX玩具。”

又或者主动邀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玩,尽可能地为孩子营造社交氛围,我以前写过《德国人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用力在暗处》。

冲突是学习机会

常常有人问,我不喜欢孩子的朋友,需要干预吗?这个问题我以前也想过,但是经过观察,我的答案是暂不干预,当然要分年龄和事态来看待。

悠悠的好朋友小G我就不太喜欢,因为小G总是想当boss,几个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大家都必须听她的,由她决定玩什么,对其他孩子的提议小G一律否决。如果别人不按她说的做,她就使出杀手锏:“我不跟你玩了,你不是我的朋友。”

悠悠比小G小三个月,因为不想失去这个和她一起长大的朋友,大部分时候悠悠都会在小G面前做出妥协。

而悠悠在另一个好朋友小R面前却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小R的性格很强但同时又富有同理心,喜欢主持正义。悠悠和小R一起玩的时候,两个人轮流提建议,有时你听我的,有时我听你的,画面非常和谐。

作为妈妈,我心里当然是更喜欢小R。

前几天悠悠从幼儿园回来后,对我说:“今天我和小G、小R三个人一起玩爸爸妈妈宝宝的过家家游戏,小G又要当妈妈,每次都是她当妈妈。”

我问悠悠:“那你怎么回应的呢?”

悠悠:“我向小G提议,你也可以当爸爸啊,我还一次妈妈都没有当过。我也想当一回妈妈。”

我继续问:“那小G怎么说呢?”

悠悠:“她说不行,她就要当妈妈。要我当爸爸。”

我:“那你们怎么解决的?”

悠悠:“小R也说不行,不能每次都是小G当妈妈,她也要当妈妈,她不听小G的,然后小G生气地走了,她不跟我们玩了。我觉得小R做得不对,她把小G气走了。”

孩子的世界有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事风格,我虽然平时不干预悠悠的择友,但我仍希望借这场对话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给悠悠一点建议:“我认为小R做的是对的,你应该支持她。你和小R都有说不的权利,如果你不想小G每次都当妈妈,你就应该像小R那样把你的拒绝说出来,你不需要每次都听小G的。”

对于悠悠有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亲密好友,我倒觉得这恰恰是她习得人际交往能力的契机。一方面在小G面前她要学着妥协让步,以及在不断重申自己的主张中体会遭到拒绝的滋味;另一方面在小R面前她可以有做决定、被接受的体验,又能像小R学习说不,维护自己的权利。

发现了一条蚯蚓!

孩子自己选择的朋友,一定有TA的原因,可能是该朋友身上有吸引孩子的地方,也可能是该朋友正好能满足孩子现阶段的某个发展需求。让孩子自己去发现朋友身上的优点缺点,体会挫折,我们可以给建议,但不强迫,相信孩子以后能做出自己的选择——至少在学龄前我们不需要干涉孩子的择友。

在孩子的友情中,每一天都会上演无数次冲突,而每一次冲突都是练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机会。在上一篇文章《孩子被欺负了,比教“打回去”更有效的是教会孩子这样做》中我写道在孩子小的时候要灌输权利意识,若孩子没有能力维护自己的权利,家长可以示范怎么做。

待到孩子具备一定的语言和行动能力之后,我们就要懂得鼓励孩子自己去面对冲突了,大人过多的干预会让孩子形成依赖,反过来又会阻碍孩子发展出解决冲突的能力。(戳《情商| 如何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同伴之间的冲突?聪明家长这么做》)

孩子间的冲突不在乎谁输谁赢,而应该教孩子将目标着眼于找到一个双方都愿意接受的解决方案。在冲突中学着辩论(argue),也学着适当让步和妥协,这让孩子变得更有韧性,也更能抵御挫折。

在一个允许辩论的环境中,孩子学着使用语言捍卫自己的主张,同时又不得罪或者贬低别人的观点,这是非常高的说话技巧。我们不是不能反驳别人的观点,只是要注意说话方式和语气。哪怕反驳,也要让对方听着能够接受。

辩论中孩子还可以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并更好地理解别人的感受。家长平时在家就应该鼓励孩子多辩论,不仅说观点,更要列理由。

比如悠悠想要买什么,哪怕是我不想买的东西,我也会先问问她为什么,如果她能说出好的理由说服我,我就给她买。

德国幼儿园如何引导?

在德国幼儿园,老师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社会性的发展:

在晨圈的时候,每个孩子都会得到问候,包括因生病或度假而没来的孩子也不会被忘记(Max去度假了,Mia今天生病了)

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并反复讨论和更新,教室不是老师的一言堂(适用三岁以上班级,当然也要看是什么规则)。创造机会让孩子成为帮助者和提建议者。当看到孩子需要帮助时,老师会问问旁边的孩子:“你可以去帮一帮Max吗?” 有孩子向老师求助,老师也会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问问周围的孩子:“你们觉得这件事可以怎么解决呢?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长期这么做的好处是让班里的每个孩子都感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要关心他人,不能对其他孩子的事坐视不管。有孩子需要帮助,会有人主动伸出援手;有人被欺负,其他孩子看见了也会插手主持公道,或者告诉老师。

集体出游、集体生活(如小学及以上的夏令营)、小组活动这类活动形式最能锻炼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尤其是和同伴们在外过夜好几天的活动,可帮助孩子迅速成长。家长们也可以自己多结伴组织类似活动。

除此以外,同伴的陪伴会让孩子更有勇气和自信。不想去的幼儿园、不想上的兴趣班,都可能因为有了好朋友的陪伴而变得有趣起来。(戳《“你最好的朋友叫什么?”竟然是德国三岁儿童体检的考察项目!友谊到底对孩子有多重要?》)

在德国人眼里,让孩子有很多很多的时间与同伴自由玩耍,就是最好的早教。现在的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有时候周末,我本来计划在家和悠悠玩个桌游或者拼图什么的,但小朋友的妈妈打电话邀请悠悠去玩,我二话不说就把悠悠送过去了(我自己并不留在那里)。因为我认为,孩子与同伴相处一下午的时间,比一个人玩桌游、拼图的收获大多了。他们就是在抢蚯蚓、争着该谁当妈妈中渐渐发展出了人一生最重要的人际交往能力。

如果喜欢,欢迎转发!谢谢支持!

作者简介:悠悠妈,坐标德国,曾经的学霸,留过学,做过外企项目经理,现教育专栏作者,德国早教研究者与推广人。有一个两岁的混血女儿,爱混德国亲子圈和幼儿园。创立微信公众号:德国育儿研究(ID: yoyomadeguo)专注分享在德国学到的育儿知识、先进教育理念以及女儿在德国的真实成长经历。欢迎关注!

深谙中外教育差异,不教条,不追捧。相信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教育方式。用生活完成教育,润物细无声。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公众号出处,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