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两会热议职业教育新方向 打破人才成长“天花板” 助力职教业高质量发展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余声

在2023年的全国两会上,职业教育成为众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认为,发展职业教育,就是要让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充分实现个人才干增长和价值提升。要完善职教高考,扩大职教本科规模,打破技能人才成长的“天花板”,让职教学生“升学有道,就业有门,创业有方”。

职业教育作为对接产业最密切、服务经济最直接的教育类型,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人力资源供给和生产力转化作用。

根据《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2-2022年)》(下称《报告》),近十年来,职业教育累计为各行各业培养输送6100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校毕业生。

不仅如此,《报告》指出,职业教育还为数字经济加速发展提供先导力量。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职业教育与数字技术前沿结合紧密,新兴专业也将培养更多数字技能人才,服务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但经过长时间发展,职业教育体系也存在诸多问题亟需解决:招工难、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普工难招、技术工人短缺。

如何破解职业教育目前面临的难题?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晨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模具设计师、高级工程师胡东方建议,加速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相互等值化融通,“高职教育的学生通过考试或学分互认应该也可以到高等教育的学校去读书,打通‘一堵墙’,以此畅通各类技能人才学历、技能提升深造通道。”胡东方说,从而形成纵向有阶梯、横向可贯通的人才发展路径。

如何破解“就业难”困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创新。

2022年底,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旨在破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难点和问题。

有业内人士指出,《意见》将职业教育改革重心由“教育”转向“产教”,更加注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从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到将职业教育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区域发展捆绑在一起,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创新良性互动机制。

实际上,职业教育的发展从来都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以职业培训机构为代表的市场主体也是解决“就业难”的重要参与者。在政策利好背景下,众多民营企业纷纷涌入职教市场。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白云电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德兆一直关注着职业教育发展情况。他所带领的白云电器则是民营企业产教融合的先行者。胡德兆建议,推动产教融合教育培训场景落实到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对企业参与技能人才培养执行奖补机制等,全面推进产教融合向下扎根,培育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

2021年,中公教育在2021年12月成立了职教事业部。职教事业部将整体服务于政府、企业、高校“三端”需求建设,致力于打造生态资源整合、智慧服务、产教融合、平台科研、教育服务“五位一体”的中公职业教育运营体系,“推动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中公教育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2年5月,中公教育推出中公优职泛职业提升平台,以“万联网+”、“智能+”培训新形态,提供兼职副业、职业能力进阶及证书类课程等培训服务,满足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下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培训需求。

“职业技能培训是中公在上市之后不断探索的核心业务,也是除人才招录、学历提升之外的重要第三极增长空间。根据过往的业务积累,中公在健康管理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建筑等这些职业技能培训上发展迅速,既有国家陆续的出台职业教育政策以及职业技能的补贴政策,也叠加了现在的经济形势大环境的原因,最重要的是中公自己积累的学员用户流量池,存在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需求,优职业务也就应运而生。”中公教育相关负责人表示。

校企合作蕴藏庞大市场

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最下游,企业最懂得自身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因此,企业也是重要的办学主体。如何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成为众多代表委员关注的重点。

但现实中,职业院校与产业公司的对接存在错配,表面上,产业公司存在“用工荒”,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根源在于校企合作培养符合市场需求人才的机制不畅。

德勤一项针对数字人才的调研显示,有88%的高校建立了校企合作机制,而受访学生中实际参与校企合作的仅约19%,显示目前校企合作在覆盖面和合作深度上存在不足,对人才培养的实际支持作用有限。”全国政协委员、德勤中国主席蒋颖认为,职业教育显现出复合型人才培养、数字化岗位就业引导、校企合作等方面的不足。

对此,蒋颖建议,校方加快数字化转型,并进行学科复合化的培养,将跨学科的课程教师、工程师、产业实训教师等组成共同教学团队,以满足培养复合化人才的需求。

对职业院校而言,寻找到懂教育、懂产业的合作伙伴并不轻松。长期以来,“企业做企业的,学校做学校的”模式已十分普遍,双方难以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在企业与院校之间引入更为专业的职业教育平台,构筑“校企教”的三方合作模式,或许将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探索全新道路。

“学校在和产业公司一对一开展校企合作时,很容易出现项目进展不力的’烂尾’现象,职业教育平台向学校提供的则是一条产业链,学校对接的是一个企业集群,足够支撑学校去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此外,有的学校与本地企业合作很顺畅,但缺少例如珠三角、长三角等主要就业目的地的企业资源,这个时候职业教育平台就可以解决这个痛点。”中公教育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校企教”三方合作的模式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获得了院校和企业双方的支持。2022年1月,中公教育与四川天府新区通用航空职业学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不仅共建智能航空产业学院,还将形成以航空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学科集群。

除此之外,中公教育与汉口学院共建“汉口学院中公国际产学研基地”,与濮阳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共建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和全媒体广告策划营销专业,与山西同文职业技术学院共建了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与开封市信息工程学校共建了网络营销和软件测试专业,以及与株洲轨道交通职业技术学校共建电子商务专业,均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在多个项目顺利落地后,中公教育探索的产教融合模式也获得了来自教育部门的肯定。2022年4月,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组发布了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指南通过企业名单(2022年3月),中公教育共有90个项目指标获批立项。其中,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50项、师资培训项目25项、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项目15项。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