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刘禅为什么昏庸(成长教育刘禅蜀汉灭亡时,为啥刘禅没有殉国,反而是他儿子体现了这份气节?)

在蜀汉末年,魏国分成三支大军进攻蜀汉,其中两支被姜维成功挡在剑阁之外,但还有一支魏军通过阴平小道成功深入蜀汉腹地,这支军队由邓艾率领。面对邓艾的进攻,刘禅没有选择坚守成都并等待援军,而是直接选择了开城投降。与此不同的是,他的儿子刘谌却选择了以身殉国。那么,作为父子二人,为何他们的行为会如此不同呢?为何是刘谌而不是刘禅选择了牺牲?

首先,刘谌是刘禅的第五子,于公元259年被封为北地王。然而,蜀汉领土有限,北地王的头衔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权力。邓艾的大军进入蜀汉腹地后,刘禅曾试图派遣诸葛瞻率领御林军前去抵抗,但由于诸葛瞻志向远大但才华有限,缺乏战场经验,不听从属下建议,放弃了关键的关隘和城池,选择在平原上与魏军进行战斗,结果遭到惨败,使成都平原上的最后一支可战之兵彻底溃散。

在这个关键时刻,刘禅面临着三种选择:逃跑、坚守城池并坚决抵抗、开城投降。虽然在城池内坚守是完全可行的,因为成都这座城市有坚固的城墙和充足的物资,魏军缺乏攻城器械,短时间内无法攻破。只要等待蜀汉勤王军队的到来,魏军将会陷入极为被动的境地。然而,刘禅却选择了第三种方式,即开城投降。为什么呢?

首先,刘禅成长于战乱时期,童年曾多次遭受祸害,目睹生死离别,这让他珍惜生命。尽管后来经历了许多历练,刘禅仍然非常珍惜生命。他知道他的父亲刘备曾多次战败,但并未选择自尽,而是坚持下来,最终才成功创建了蜀汉。这种经历给予刘禅极大的启发,他坚信活着才有希望,因此不愿意牺牲自己。这种信念深深植根于他的内心,因此他根本不可能选择以身殉国。

与此不同,刘谌的成长环境完全不同。他没有经历战乱年代,不了解父祖辈的苦难生活。他在富足的环境中长大,接受了忠诚于国家、维护汉室的教育。这些良好的生活和教育条件使得刘谌在面临危机时有了与刘禅完全不同的看法。他坚信坚决抵抗并以身殉国是非常光荣的行为。尽管最终刘谌的努力无望,他感到愧对先祖,选择了以死谢罪。

最后,刘禅和刘谌的性格也不同。刘禅贪生怕死,表现出平庸和懦弱。他在蜀汉局势还没有完全崩溃之前就选择了投降,这令忠于蜀汉的人感到寒心。刘谌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坚决,他选择了牺牲,留下了青史留名的壮举,为蜀汉立下了光辉的榜样。

综上所述,刘禅和刘谌之间的不同行为可以归因于他们的生长环境、角度和性格差异。这些因素使他们在面对危机时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