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电影成长教育的故事原型(成长教育女主两个版本的“成长教育”)

                                两个版本的“成长教育”

这是“我们只谈K12"第二十篇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未经公众号授权请勿转载。

乔博士,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文学博士,今天来和我们谈谈她对教育的理解。苏老师命题:结合你在异国他乡的学术体验,谈谈你对K12的理解。或者说,当你站在现在的学术高点上回望你的K12,你最希望那时的你拥有哪些品质/能力。

来英国读博士前,我看了一部影片,An Education, 中译为《成长教育》。电影的海报很明丽:女主角是典型的西式小美人儿,有股让人定睛的甜蜜力量。她如此年轻,却梳着优雅的盘发,穿着高贵的印花裙,和一位衣着笔挺的大叔头抵着头,仰躺在巴黎天空下,看上去很是情深而烂漫。不过好的海报就有这样的魔力,用浮夸的色调,或是紧张的构图,在表面的和谐下传递出戏剧张力(请参看下图男女主角没有任何交流感的眼神)。而配上An Education这个意蕴深长的名字,狗鼻子如我隐隐嗅到,一切远远不是爱情那样简单。

电影根据真人真事儿改编,而真人真事儿又往往比故事精彩。先来说说电影的官方版本:1960年代,家住伦敦城郊的16岁美少女Jenny在雨中邂逅了开豪车、穿金装,温柔风趣正当年的大叔David. 至此,小Jenny,这位以去牛津攻读英文系为志业,在课堂上能回答出所有难题,交白净腼腆的校园少年做男友,听古典音乐会要配端庄格子裙的优等生彻底荒废了她大好前程,跟随老司机David开始了一场纸醉金迷的跑偏,一番欲罢不能的飙车:David带她出入上流餐厅、拍卖会、赛马场,买给她香奈儿和百年寿,教她校园里没有的生意经,带她去塞纳河左岸享受微风日落和晚霞当然,美梦有时,梦醒亦有时,新婚前夜,Jenny意外发现了David早已是有妇之夫,她痛苦之余重返校园,复读一年后勇夺牛津英文系的offer,并决定和她在这里结交的学霸新男友像“从未去过巴黎”一般故地重游。故事止于此,却也暗示着我们她长大了,older and wiser, 从此将完全用自己的勤奋、知识、独立得到David曾给她的一切。

 这个版本的描述听起来如何?的确是一个完美的励志故事,更是一个推崇女性成长与自主的情怀电影:用“成长教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青春期的“教训”,或者“弯路”,让年少无知的女孩儿懂得,男人不可靠,物质精神双双碾压你的老司机尤其不可靠,可靠的唯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而能培养这一切的途径,就是不断追求更好更高的教育——这里的“教育”,则指的是学院派的精英范儿教育,说白了就是名校加高学历的黄金组合。我想,这部影片在豆瓣这样一个牙尖齿利的地方能获得几乎一边倒的好评,就是因为它从一个喜闻乐见的社会学和精英视角阐释了女性意识、教育观念、两性关系这些永不过时,又充满情怀感的热门话题吧。

Ok,再来听听非官方版本:1960年代,美少女Jenny出生于伦敦市郊一个普通的中产家庭。父母给了她相对自由的环境和宽松的要求(其松严对比可参考《死亡诗社》里完全活在父亲阴影下的自杀少年Neil),这让聪敏的Jenny在应付学业的同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发展她的小情小调,比如拉大提琴,学法语,看拉斐尔前派的画,午餐时和女朋友们在Café里吸两支烟,聊聊加缪,憧憬一下读牛津后去法国开始性感自由的生活。而某个偶然的机会,Jenny遇上了老司机David,他以不正当的房地产经营以及轻度的坑蒙拐骗发家。Jenny与他一拍即合,满脑子的古典文献并不影响她欣赏他灵活通变的处事方式,觉得在整个乏味的国家里只有David在真实的做事和生活,而David也欣赏她“不管我给你倒什么,你都能一口干杯,然后把杯子砸在吧台上,再要一杯”的胆识和魄力。当然故事的结局很是无奈:Jenny无意发现了David隐婚的事实,而David也曾用一分钟的真心喝光一瓶酒,想鼓起勇气娶她。最后,被抛弃的16岁少女Jenny用很多“大词儿”“大道理”说服了自己,返回了校园,先拿到了牛津的offer,而至于她真实的心境和未知的未来,影片处理得格外含蓄

 有趣的是,在我为这部影片做功课时,意外发现,正如我前面所说,影片由真人真事儿改编,而真人真事儿往往比故事更精彩。电影的女主人公原型Lynn Barber,在高中阶段结束和老司机的恋情,顺利升上牛津后,以更加膨胀的激情用两个学期和50个男士发生关系,其中还包括一位毒贩。可见,告别“歧途”,进入牛津接受高等教育的“Jenny”并没有变成一个为“伟大作家与不朽作品”贡献终身的女性,也并没有对危险的男士自动屏蔽,而成了一位性生活与文笔同样活跃的作家。高中那两年无果的爱情像是为她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让她一发不可收拾地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男女关系,以及文学创作,总之就是弗洛伊德所言的“力比多”领域如鱼得水,倒也是一生受用,成就斐然。

无论是电影中的Jenny还是现实中的Lynn都如愿去了牛津,受了高等教育,也都成长为独立而有才华的女性,但我依然觉得两个版本中的Jenny有本质上的不同,且这番“成长教育”对她们的影响也有根本上的区别。第一个版本中的Jenny明显是一个“迷途知返”的好姑娘,她活在社会的坐标系以及周围人的期待中。她的一小段“歧途”源于她朴素的家境,纯良的父母,以及被老司机的套路。总之,一切只是一场无意识的被骗。在识破之后,这注定只是她人生中一段再无回响的插曲,从此她的人生将在这番“教育”后被彻底拉回正途,她将与那段浮华而充满情欲的生活诀别,自此回归她清新、单纯、热爱学术的正道——而这,也是电影致力于为我们传达的逻辑简单的一面。而第二个版本中的Jenny则复杂得多,她彻头彻尾活在自己真实的心境和需求中,很小就知道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以及怎样便捷地去实现它。她美丽,多情,浪漫,聪明,实干,甚至也不乏虚荣,希望尽早被视为一个成熟女性而非一个女孩子。只是在她生活的世界里,无论是父母、老师还是同龄人,都没有人触及到她如此蓬勃鲜活的欲望。唯有David是停下来平视她的,他对她的意义,沟通远远多于诱骗,启蒙远远高于毁灭。当这扇门被开启之后,电影戛然而止,而我们只能说她要往何处去我们依然一无所知,至少不像电影里含混暗示一样。我们只是知道,这一段“歧途”对她来说不是一种浪费,甚至不是一次偶然,而是她有勇气,有见识,在当时当地为“真实的自己”做选择的结果。尽管影片最后把Jenny塑造成了一个看起来大彻大悟的严肃脸,因为David的欺骗就悟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没有捷径可走”这样的高级鸡汤。可是继续受高等教育就会让她识破David的欺骗么?当她读到了PhD成为了大学老师,同样的David采取同样的伎俩她就不会受骗么?这恐怕是影片中最大的一个逻辑漏洞,也是它立意先行急功近利的必然结果。而依我看来,从现实的角度,Jenny回归校园只是一种狡黠的妥协,以及心灵的疗伤。这是Jenny的过人之处:拿得起,放得下,坦然面对自己不同时期的需索。爱一个人时就和他去江湖上混,被抛弃时就回到校园充电,每一步,也只是从心所欲而已罢。

以上两个版本是我在不同时期观影时get到的。版本一是四年前,版本二是最近,它们中间横跨了我在异国他乡读博士的完整岁月。这个过程里学术教育、生活教育、感情教育很多教育形式在多元文化的语境下会推动你进行对自我的探索、建构、解构这样无间道般的循环。往小了说,除了论文,我开始经常思考一下“自己是谁”这样对人类构不成丝毫影响力的问题;往天大了说,也就是站在自己性别的角度,思考一下何谓真正的女性意识,自己做的是社会规约的女性还是只是一个自己想成为的尽量忘记性别的个体。而对这两个问题的理解,大概是我对同一部电影时隔四年产生观念变化的原因吧。这几年里,我的梦想,与其说是像预期中那样爬到象牙塔的顶端,光鲜亮丽地走出来,仪态万方地站讲台,成为一个被社会认可但也被规约的个体,而不如说,是在上帝神奇的力量以及伦敦包罗万象的文化体系下,去收获更加丰富、内在而敏感的成长,就像一层层脱掉社会期待给你的外衣,直面你从未见过的活蹦乱跳的心,从未正视过的深层感受和欲望,从而成为一个最大意义上真实的自己——虽然这对于一个社会人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但对我而言依然是此时此刻,无论男女这一生非常应该努力的事情。

而大概我们的青少年教育中,缺的就是让学生“认识你自己”,以及“勇敢做自己”这最根本的两条吧。我印象中中学里的教育是不会让小孩子去思考人、自己、生活这样其实从降生之日就该思考的问题的,而是告诉我们“学生以学为主”,“你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这样阶段性片面性的命题。看起来它很好地实现了短期效应,让乖孩子们都读了名校,而桂冠加身却直到死了都对自己是谁没有任何意识和兴趣,也不会对他人有任何兴趣。莫怪人情冷漠,以我看来,是很多人因为对自己和他人都没兴趣而丧失了感知人情的能力。就如最近,当我在B站重看这部电影时,在谈幕上还是看到了很多年轻人在持着一种非常一元化的观念在讨论。比如大家在Jenny发现David结婚时会幸灾乐祸,在她申请复读得不到批准时会大骂活该,在看到她喜欢化妆喜欢抽烟献出自己的初夜时骂她堕落。那一刻电脑彼端的我很是震惊,我只想说,你们有什么权利去干涉Jenny的选择,去代替她的感受去感受,去代替她的思考去思考呢?怒其不争的观众渴望JennyOxford没有错,可问题是,他们并不关注Jenny是否想读,为什么读,以及以怎样的心态读。

我往往忍不住在想,如果我像Jenny那样,在十六岁时就能清楚而勇敢地认识到自己的天性,认识到校园以外的世界,那么十六岁时对自己优势的投入,对自己劣势的规避,对这个社会上看起来很多合理而其实完全是bullshit的法则说不,自己会不会走得轻盈一些,更自由一些,而不是一把年纪了才恍然大悟,哦,原来自己在这里吖。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Jenny是幸运的,她这成长教育是值得的。

 图片来源:网络和影片截屏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