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在教育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要求和理念(如何教育孩子成长孩子成长教育的有效策略)

孩子成长教育的有效策略

成长教育,可谓孩子一生之基,是一个永恒主题,又是时刻充满挑战的常新课题。当今孩子群体身心和所处时代环境都呈现出很多新特性,传统的孩子成长教育方式普遍呈现出了难以对症、作用失灵和低效现象,因成长教育不当或者缺失孩子做出极端行为的案例频频见诸媒体。

传统成长教育方式普遍具有或者一味儿放任放手不管自由成长、或者强势粗暴单纯严管拔苗助长、或者溺爱包办替代、或者方法简单不科学低效等特点。传统成长教育方式的普遍弊端是低效粗放、具有很强的局限性,妨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难以匹配今天孩子的成长教育之需。

现实中很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孩子成长教育普遍感到迷茫焦虑,探索适应时代和当下孩子特点的有效成长教育方式势在必行。

一、“情商”培养的地位作用,绝不亚于“智商”

传统成长教育一味儿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但事实上做人做事素养的作用一点都不比读书的低。情商培养提升以往一直被忽视,几乎所有学校、家庭和老师、家长普遍偏重视智商和智商,而没有足够认识到或忽视了智商培养,造成很多孩子情商出现短板,难以适应社会。

许多孩子读了很多书,文化积累丰富,但为人处事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太低,不能适应社会,也严重影响学业事业发展,甚至出现因不能正确认识和应对复杂社会而做出过激偏执极端行为,教训极为深刻。所以,要高度重视中小学生情商培养。

一是抓早,情商和智商培养要从人生启蒙开始就同步协同进行。

二是抓全,情商教育要贯穿孩子学习、生活和成长全方位、全视角、全过程,情商培养要坚持“木桶理论”理念,从爱恨情仇、真善美假、苦辣酸甜、家国社己各方面,全面提供项目、内容、平台和机会让孩子认知分辨体验锻炼,为孩子提供全面到位真实的社会成长环境和体验,而不是人为给孩子创设套子里、大棚内、虚假化成长环境和模式,造成孩子踏进社会后找不到北。

三是抓合,学校、家庭、社会和老师、家长要形成合力,一致重视达成共识并系统研究实施中小学生情商教育培养,提供配套、衔接、一致的情商教育目标、内容、方法。

二、父母有效陪伴之功效,胜于优越的物质满足

青少年心理、生理处于发育启蒙期,心智脆弱可塑性很强,生活能力、学习力、抗压能力都较低,环境温润和陪伴矫正的影响作用很关键。中小学生学习和成长压力都极大,时刻迫切需要来自家长亲人无微不至的陪伴呵护关心引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陪伴即教育。但是,很多家庭因主观或者强调各种客观原因,没有认识到其实家长的有效陪伴才是最好、最基础的教育方式,或者强调各种理由没有和懒于做到有效陪伴孩子成长,不能做到拿出足够时间精力和用心陪伴孩子的成长成败和喜怒哀乐,而是陷入舍近求远、舍本逐末、推诿逃避的误区,普遍只是简单通过重视在物质上尽量满足甚至超出家庭自身条件为孩子提供物质满足,或者把孩子培养的任务单纯几乎全部委托给学校教师、有偿社会机构、家里老人等,或者是在孩子成长出了问题后才急功近利、后悔弥补、暴风骤雨式的短期恶补陪伴一下,以此替代对孩子的陪伴和关爱,认为这就是爱、教育和培养,造成很多孩子在中小学这个人生关键的学习和成长期。

因为家长陪伴的缺失,导致或心理失衡产生性格缺陷、或情感饥饿而孤独自卑、或学习压力大受挫没有得到陪伴缓冲而自暴自弃、或者自制力不够受到不良诱惑缺失家长及时跟进陪伴矫正而误入歧途。

不管什么家庭经济条件、不管家长有多忙、不管家长文化程度高低、不管孩子暂时优秀不优秀,都要高度重视父母对孩子的陪伴教育。

一是思想情感陪伴。中小学时期性格、心里、品质、情感处于极不稳定的可塑期和急剧成长的“拔节”期,陪伴稍不到位、不及时就很容易“悄无声息”地“长歪”或者造成“先天缺陷”,家长要克服困难,再忙也要平衡好自身工作、家庭生计和陪伴孩子之间的的关系,及时足够科学的陪伴孩子的思想情感成长变化,给孩子以足够的“心灵依靠”。

二是学习陪伴。中小学时期是训练学习态度方法、培养学习习惯、打牢文化基础的“奠基”期,这个过程有快乐更多的却是艰辛,难免要面临知识数量难易挑战、成绩起伏、挫折困难次第情况,中小学生稚嫩的心智和肩膀,常常难以抵御这些对成年人而言应算正常的复杂打磨,这个过程急需家长及时跟进陪伴引领甚至是陪学陪读,指导孩子正确认识应对学习过程的苦与乐,不偏信所谓的“愉快教育”,稳健充实正确走好苦中有乐、以苦为乐的学习之路。

三是生活陪伴。适应和学会生活、提高生活能力并能逐步自己解决生活问题,是中小学生成长的重要部分。家长要通过足够及时合理陪伴,通过示范帮助、提供体验教会孩子衣食住行生活,让孩子成长为有健康生活体验和能力的人。

四是成长成败喜怒哀乐体验陪伴。人生有喜有忧、有成有败、五味杂陈、丰富多彩,但又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中小学时期生活学习过程,会获得成功也少不了失败,有阳光也会遭遇风雨。很多孩子只能享受成功,不能接受失败的打击,只能见见不能见忧、只爱香甜不能吃苦,需要家长及时陪伴孩子一起分享体验、认识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成功失败和人生百味,成长为心智成熟完整的人。

三、家庭、学校和社会同向聚力,实施协同有质量的教育

孩子成长教育是一个社会难点和焦点,关乎国家、社会、家庭和一代人的前途命运。现实中家庭和学校对中小学生成长教育普遍感到困惑焦虑、无奈乏术。协同,是当心社会攻坚克难之利剑。中小学生成长教育是一个家校社会融合的立体有机体,需要强化协同理念,发挥同向共振作用。

一是教育理念和目标协同。发挥学校的引领作用,通过家长学校和家校社会教育联盟、通过新媒体平台手段、通过有效沟通,在中小学生成长教育理念、价值认同、培养目标、任务分工衔接上,达成共识和自觉。

二是培养任务、防范措施认领衔接、配套一致。由学校引领、家校社会衔接,把中小学生各学段、年龄段成长教育的任务目标匹配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做到分担而又有机、分工而又一致、相互配套有衔接,产生团战相互助攻功效。

三是教育行为要协同互补、同责同频。家校和社会包括家庭隔代家长之间,都要主动认领责任、相互沟通认同,不推诿、不相互拆台,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要沟通互动协同,不能各吹各的调、各搞一套,甚至推诿、不配合、相互干扰抵消。

四、夯实“习惯之基”,事半功倍、固本致远

习惯的力量和作用是无穷的。良好习惯养成是一个人受用终身之基和根本,不良习惯往往能够贻误一生。青少年像一张白纸,可塑性很强,是良好习惯养成的绝佳和关键时期。习惯养成教育,逐步被公认为中小学生成长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和效率最高的方法之一。家庭和学校都要把习惯养成教育作为中小学生成长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

一是培养绿色健康的生活习惯。生活习惯决定人的生存状态、发展方向和生命质量,也直接影响学习习惯。要从衣食住行每个环节,培养孩子健康绿色、自理自强、积极向上、卫生整洁、高效文明、友好互助的生活习惯、方式和能力。譬如及时科学午休习惯、衣着得体干净习惯、勤俭节约习惯、优雅微笑习惯等等。

二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已成共识公认。良好学习习惯主要包括坚持经常读书习惯、课堂规范听写读说思习惯、按时认真完成作业习惯、建立纠错笔记习惯、好问求异习惯、创新探究习惯等,每项习惯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都要制定习惯规范,并通过师生、亲子、生协力尤其学生自觉坚持不断培养校正习得。

三是培养运动锻炼的习惯。培养运动习惯的意义,绝不局限在强身健体上,更重要的是其对于提高心肺功能、增树积极自信心态、释放压力、促进工作学习效率、提高免疫力等意义非凡。亲子、师生、家校要对此认识到位、达成共识,落实过硬措施和示范引领,逐步促使中小学生养成经常运动锻炼习惯,并作为一生生活必须和生命的不可或缺部分。

四是培养文明习惯。文明素质是人的第一名片,要从小从细节培养孩子言行举止文明优雅得体,思品修养爱国爱家、健康向上、友善亲和、遵规守法、充满正能量的文明习惯,并培养人文和艺术修养。

五、立足创新,不断完善丰富孩子的成长教育内容和方式

孩子成长教育环境和自身特点随着社会发展都在不断变化,孩子成长教育随时面临新情况、新课题,不可能靠一招看家、一成不变,必须树立创新思维,坚持创新观点,创新理念、内容和方式,适时创新应变,应对新时代、面对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寻求新功效、开创新局面。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