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法国教育史(法国教育部长成长经历法国伟人的早年教育)

有人认为他是拯救法国的民族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专制的代名词和“伪拿破仑”“欧洲或共同市场的旗手”“欧洲皇帝”等等。在2010年评选法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时,他的投票率高居榜首,远超排名第二的拿破仑。

他,就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创建者、法兰西民族英雄,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应该还有教育家)、作家夏尔·戴高乐将军。

戴高乐在伦敦检阅特种兵突击队

2020年是夏尔·戴高乐逝世50周年纪念日。戴高乐作为第五共和国的缔造者,奠定了“共和制的君主”执政风格,扭转了法国总统在历史上只具礼仪性质的“虚位”职务;在外交上达成与德国和解、与中国建交、建立欧洲共同体等政策,为法国战后各方面发展打下基础。

到如今,法国历任总统的外交政策或多或少都有“戴高乐主义”的影子。

1959年1月8日,戴高乐就任法国总统

2018年,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历史学教授、“戴高乐和法国史”研究专家朱利安·杰克逊出了《戴高乐将军》一书。在此书中,我们得以一窥戴高乐一生的思想和实践,而不能忽略的,是早年塑造戴高乐将军的思想教育。

并不只是“一介武夫”

戴高乐那独特的法军圆筒军帽,配上不怒自威的冷峻神情,与同期叱咤风云的二战几个“巨头”相比,至少气势上毫不逊色。

戴高乐个性耿直倔强,不畏强暴,亦不惧人微权轻。即便在二战期间法国被击败,他不得不跟随流亡政府在英国寄人篱下,亦不时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其“供养人”丘吉尔。

戴高乐与丘吉尔等人

戴高乐的戎装,并非只是标新立异。事实上,他不仅打过仗,还负过伤;不仅负过伤,还被俘过;不仅被俘过,还曾五次越狱(均被抓获);不仅多次越狱,还亲自指挥过坦克大战,不仅指挥过坦克大战,还写就了一系列军事、政治理论书籍。

1909年,戴高乐被世界知名军事院校——圣西尔军校录取。甫一入校,他就认为,军校生首先应了解军队,于是选择了步兵这一兵种,理由是“步兵在战争中最能直接接受战火洗礼”。这种与众不同的远见卓识,伴随其一生,哪怕他被俘期间也不例外。

圣西尔军校

一战时期身陷囹圄的日子里,戴高乐没有在狱中虚度光阴,而是发奋读书,进一步加深了对德国的了解;甚至在战俘营里,他还就战争进展形势举办多次战略和地缘政治讲座……痛定思痛下,他认为法军非常有必要进行改革,并对军队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索。

在1924年出版的第一本著作《敌人内部的倾轧》中,他强调政治应优先于军事。在1932年出版的《剑锋》一书中,他强调了培养军事首领和进行战时分析的重要性。

1934年,他在《建立职业军》一书中提出,有必要建立一支机动力与毁灭力相结合的“特殊军队”,如把装甲力量集中使用,这样既能主动出击,又能出奇制胜。然而,这一观点居然没引发多大波澜。

电影《伟大的夏尔·戴高乐》剧照

“墙内开花墙外香”,在国外尤其在德国,戴高乐集中使用装甲力量突击的观点引起了极大关注。忘战必危,法国由此埋下了倾覆的祸根之一。

1940年1月,戴高乐向当时的法国战时当局发出了根据他在波兰的经验写就的备忘录——《机械部队的诞生》,强调了坦克与飞机配合作战的重要性。

但为时已晚,4个月后,德国军队使用飞机+装甲车双管齐下的方法,一举突破了法军防线,“师夷长技以制夷”,讽刺般地验证了戴高乐理论。

法国解放后戴高乐回到巴黎

被德军啪啪打脸的戴高乐自然不甘示弱,奉命指挥第四装甲师,在蒙科尔内和拉昂大获全胜,并于1940年5月27–30日,在阿布维尔阻断了德军进攻。

可惜,法军最高指挥层被庸才占据。戴高乐再优秀,奈何遇到了猪队友!在德军凌厉的攻势下,他已是独木难支。

眼见大势已去,他只好“忧谗畏讥”“去国怀乡”,到英国“求同群”、组建“自由法国”抵抗组织去了。

父亲的 “政治教育学”

戴高乐之所以伟大,固然与时代、国家密不可分——时势造英雄嘛!但其“伟大之路”,也离不开早期的启蒙。

他的父亲,就是这么一位伟大的男人。亨利·戴高乐是一名文学和历史教师,同时拥有文学、科学和法律3个博士学位,妥妥的学霸!

戴高乐在其后来的《战争回忆录》中写道:“我的父亲是个有见解、有学问、思想正统、视法兰西尊严高于一切的人,是他让我对历史产生了兴趣。”可见,在教育孩子方面,戴父不仅重视孩子的“鱼”,而且注重培养孩子如何获得“鱼”,即思想素质教育。

童年戴高乐

事实上,戴高乐所处的年代,教育大环境是要求每个孩子文理科全面发展的,而戴父早年实施的这种家庭教育,更为戴高乐的通识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

用戴高乐的话说,就是家庭餐桌上的话题也总离不开国家大事,包括其母亲在内,全家人就爱讨论国家大事,特别是普法战争后法国人所蒙受的屈辱。耳濡目染之下,戴高乐心灵自然埋下了为法兰西民族洗刷耻辱的火种。

在父亲的影响下,戴高乐特别重视学习法国史,为此甚至到了对法国历史人物几乎“耳熟能详”的程度。戴高乐的儿子菲利普在《我的父亲戴高乐》一书中回忆,戴高乐在与他交流时,经常会引经据典,并就法国特定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我的父亲戴高乐》

除了纸面知识,戴父还给孩子们买了1800多个各国士兵的木头小人和各种飞机大炮玩具,让他们玩打仗游戏。此时的戴高乐,通常要抢着扮演法军,由哥哥、弟弟们扮演英军、德军、俄军和土耳其军人。

但与哥哥、弟弟们不一样的是,戴高乐“打仗”很有一套,排兵布阵很讲策略,特别是打完仗后的谈判、裁军等,说起来头头是道。由此可见,戴高乐的“政治先于军事”之观点,大概率就是从儿时的打仗游戏萌发的。

戴高乐从军照片

可以说,戴高乐是通识教育的受益者。何谓通识教育?在法国指的就是综合知识教育,也叫通识文化,其历史可上溯到古希腊时期。在18世纪的法国,懂得通识教育的饱学之士就可以被称为“诚实的人”。

戴高乐在其名著《剑锋》一书中旗帜鲜明地指出:“真正的指挥学校是通识文化。通过学习通识教育,人们可以理清思路,把从属的东西从本质的东西中剔除,并感知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扩展。”

1968年,戴高乐在巴黎爱丽舍宫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进行问答

“没有一位杰出的军人对人类人文精神所传承的东西会感到无动于衷的。在亚历山大大帝征战的所有胜利后面,我们总能看到亚里士多德的影子。”事实上,戴高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让法国独当一面的“戴高乐主义”

1964年1月27日,戴高乐不顾美国反对,在西方大国阵营中率先承认新中国,并表示,与新中国建交不过是法国对“客观世界存在”的一种承认。

“戴高乐主义”成为了这位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缔造者的最重要遗产:法国并不安于成为美国的“小跟班”,而是要依托欧洲、前殖民地和核武器,成为一支独立于美国的力量。

戴高乐与拿破仑的军事才能举世皆知,但鲜为人知的是,他俩都对教育推崇备至。

1814年,当反法联军兵临城下、法军兵员短缺而有人提议调理工学校的学生参战时,拿破仑却说:“我不愿因取金蛋杀掉我的老母鸡。”这话至今还刻在该校的梯形大教室的天花板上。

拿破仑

尽管战后法国不再是世界一等列强,却依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强国。除了法国经济和军事的“硬实力”,还要重视其“软实力”。戴高乐作为第五共和国的总统,本身就是法国软实力的象征。

戴高乐一生著作等身,还数度被邀入享誉世界的法兰西学术院,从而像雨果等大作家一样成为不朽者;诺贝尔奖委员会也曾考虑授予其文学奖。在法国,人们甚至认为戴高乐是类似巴雷斯和佩吉的法国“最后一位伟大的作家”。

但戴高乐却对其身边的幕僚说,他特别想当一名图书馆管理员——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职业”。

拿破仑

图书馆管理员职位虽小,却与文化传播、知识教育息息相关。当事人除了能身在其中自修自用,还能时常向读者荐书评书,进行文化输出,这已是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了。

拿破仑身边总是科学家环簇,戴高乐则乐于同大作家、大文豪交友。戴高乐认为,与作家等文化专家交朋友,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法兰西民族的复兴意义重大。

戴高乐在英国广播公司进行广播

因此,戴高乐任命法国著名大作家马尔罗为文化部长,在内阁开会时也让他坐在自己右侧,显示马尔罗地位超过总理。

戴高乐还在《战争回忆录》中写道,每次内阁会议让马尔罗坐在右侧,就是“让法兰西文化来指导我们的政府工作”。

安德烈·马尔罗

可以说,正是其早期的通识教育,为戴高乐的人生旅途不断助力。无论是沙场点兵,还是外交博弈,抑或战后法国经济的重建,渊博的知识、完备的教育、远大的胸怀、敏锐的眼光,都使之在无数惊涛骇浪中始终镇定自如地驾驶“法兰西民族复兴”号破浪前行。

作者 | 蔡运磊

编辑 | 何任远 hry@nfcmag.com

排版 | 翁杰

看世界杂志新媒体出品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