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家长应该培养孩子的哪些能力重点内容笔记(孩子的成长教育中小学教育辅导培训,孩子的成长家长到底需不需要规划?)

全按照父母对你的人生规划发展,现在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热评里,有的人说自己可能在家乡按部就班读大学,做着稳定体面的工作,嫁给一个门当户对的老实男人。、

有的人也许会一路直博,做个大学老师,嫁给外交官,过上稳定、可预期的人生。

有的人会变成父母手里的提线木偶,耳濡目染“女孩要嫁个有钱人”,没有主见,迎合男人……

总之,最多的声音就是,父母把我未来规划得再好,如果不是我想要的,那这一生都过不舒服。

为什么父母呕心沥血,助子攀越人生高峰,孩子却不领情?

这个问题的真相,或许能在日版纪录片《人生七年》中找到答案。

(《人生七年》记录13个7岁孩子、每隔7年的变化,目前跟拍到28岁。)

受控于父母期望的孩子,

会变成什么样子?

贵子家条件比较优越,父母对她期望很大,从小就给她报了各种课程。

钢琴、游泳、书法、剑道和补习班充斥着7岁小贵子的业余生活,为了上课,一星期需要坐两次火车。

小贵子的生活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她最想要的就是另外一个自己,因为这样就不用做作业,可以出去玩了!

郁闷归郁闷,懂事的小贵子却不好说什么:父母这么做都是为了我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啊!

为了不辜负期待,她一直拼命学习。

现实却不领情,每逢重要的升学考试,她都与首选的学校失之交臂。

努力没达到期望的结果,这令她频频受挫,压力重重,对父母感到很抱歉。

不知不觉中她变得不自信,做什么都小心翼翼。

大学毕业后,贵子得到了心仪的航空公司的offer,成为了一名头等舱的空姐。——这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获得成功。

自述这段回忆,贵子忍不住泪落,比起获得了成功,她更想感慨,我终于让父母自豪了。

做喜欢的工作,令贵子的心态向积极转变,在遇到困境时,能主动顽强抵抗了。

但童年的阴影并不容易战胜,从幼年就缠绕在心底的压力和不自信,仍然在捆绑贵子的今天。

更“意难平”的是,28岁的她还未找到常年不散的压力从何而来。

其实,贵子总是感到紧张、不自信,是源自父母在她身上的高期待。

首先,贵子父母自动把成绩同化成评定人生成功的标准,缺少发展性的眼光,忽视了孩子内心真实的需求。

另外,这种高期待,也投射出了父母的焦虑,无形影响到了贵子。

她看到父母在自己身上投下了巨大的资本和精力,如果做不到父母期望的样子,自己会感到愧疚。

不知不觉中就会被父母的思想绑架,做个“懂事”的孩子,把达到别人的期望放在首位。

不敢正视自己想要的东西,时不时看别人眼色,无法信任自己的判断。

平凡的人生

等于没有意义?

多少父母现在有这样的焦虑,我孩子要是成绩不出色,人生就完了。

拿着不高的工资,做个普通人,就是不成功。

《人生七年》中的直树和高江,将用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平凡生活也可以充满意义!

直树的理想一直都变。

7岁想做钓鱼选手,14岁愿望模糊、只想做个很厉害的人,21岁想做检查官。

而再看28岁的直树,精神抖擞,眼里有着与之前三次不同的坚定。

考职失败后,直树去咖啡店打工。

这一去,令他意外找到了想做的事,也清晰地认识到曾经想做检查官的原因,只是贪图它有地位,并不是出于渴望。

现在的直树脚踏实地,做着喜欢的工作,通过努力当上了店长,在一千多家连锁店中,自己管理的店都能脱颖而出。

而对未来,他淡定、自信、有规划,非常清楚接下来几十年要做什么。

高江也是。长大后出了家乡的小地方,在老人院做护理工作,22岁结婚,之后有了一个孩子。

在别人眼里,她的生活平淡无奇,连在纪录片里也被制作人作为侧重点展示。

可这些对于本人而言,都是珍贵的点滴。

和家人们开心的生活在一起,做着帮助老人的工作,令她感到满意和快乐。

每谈起当下,高江脸上就会泛起幸福的红晕,“这也正是我想要的(生活)。”她笑着说。

在咖啡店工作,帮助老人、一家四口的家庭生活,只要是当事人想要的人生,那么它就是充满意义的。

平凡还是功成名就,都不能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有无意义,能评定它的人只有自己。

助子成己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应是帮助孩子成为自己的人,而不是替他选择成为谁。

我们应把关注点放在孩子本身。尊重孩子、注意观察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内在品质。

在一个访谈节目里,“初代大魔王”邓亚萍透露父母对自己最深刻的教育,就是尊重。

因为身高的问题,小邓亚萍被省队拒绝,当时这个结果只有家长知道。

一般父母可能怕孩子承受不住失败的打击,就选择不告诉孩子。

而邓亚萍的父亲,非常尊重孩子选择权,让女儿知情,要她自己做选择,并表示无论做出什么选择,都会无条件地支持她。

也因为父亲实话实话,她能了解事情的全貌,明明她最出色,却因为身高,不如她的小孩被留下了,自己被刷下了。

小邓亚萍不服,但这也更激起了她的斗志,要加倍努力做到最好的决心。

这对邓亚萍的影响巨大。能够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并努力将其做到极致,为自己和国家赢得无数个荣耀,都离不开父亲的教育。

邓亚萍也将这种教育延续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儿子林翰铭从小习惯用左手写字,邓亚萍的婆婆是小学语文老师,看到孙子用左手写字,就一定要他改成右手。

但邓亚萍夫妻认为按着儿子的习惯来就好,不用去强制改变孩子的天性。

有个乒乓球世界冠军当老妈,人们会惯性猜测,她的孩子会被重点培养成下一个乒乓球冠军,注定重走“母亲之路”。

而对林翰铭的教育方式,邓亚萍是尊重个体的选择,最多引导教育,绝对不会强压孩子按着父母的旨意去做,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邓亚萍曾说过,能取得现在的成就,原因之一就是坚持做自己。

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你,一定要相信自己,坚定很重要。

她深知“冠军之路”需要极大的天赋和吃苦精神,硬逼着一个人做他做不到的事也没用。

所以最多只引导儿子打乒乓球,培养与否,前提得看孩子是否有兴趣。

有这样的老妈,林翰铭成长为一个“佛系小孩”,淡定自信,有主见,喜欢运动,尤其是篮球和足球。

被问起最喜欢什么时,他坦诚最喜欢吃。

有位主持人谈过对他的印象是“特别像是一个普通家庭里走出来的,好学校里的好学生。”

不服输的邓亚萍,儿子却和她完全相反,佛到不行。

但对于母亲而言,和我不一样又咋了,孩子快乐成长,当妈的也就开心了!

“股神”巴菲特一直鼓励孩子挖掘自己的兴趣,找到真心想做的工作——那些可以让人不顾是否艰辛,却仍然能享受其中的乐趣的工作。

在父亲的教育和支持下,没有一个人继承父亲的“老本行”,三个孩子各自开启了属于自己的人生。

大儿子霍华德回归内心的田园生活,投身农场当个农民。

小儿子进军音乐市场,开启了喜欢的音乐创作之路,出了几张出色的专辑,还获得过“艾美奖”。

女儿苏西曾经是个媒体编辑,结婚后,安心当个家庭主妇。离婚后,专注慈善事业。

看到孩子们都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巴菲特对此很是欣慰。

他不认为物质上的富足就是人生的目的,只有内在的品质,才能成为一个人一生的富足与底气。

著名教育家、卡内基训练引入华语地区的第一人黑幼龙,他的亲戚曾对黑幼龙说过一句令他深刻的话:

“我一点也不羡慕你的金钱、名望、学识,我就羡慕你有这4个孩子”。

黑幼龙一直尊重孩子的选择,在这种教育下,孩子们自由成长,能在喜欢的事情上发挥自己的优势,三子一女,都成长的很优秀。

他的亲戚,羡慕的不是他的孩子在哪个学校毕业、在哪里工作,而是说这4个小孩都是好人——他们都很快乐,很顾家,又乐于助人。

尹建莉老师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觉》中说过:

人生的终极目的就是找到自己,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找到自己、成为自己,就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了幸福。

尊重和倡导孩子自主选择,过上属于自己的人生,比起他活成父母期许的样子更有意义。

社会不断发展,今天重要的,明天也许就不重要了,这非常考验我们能否用发展性的眼光看待问题。

成绩固然重要,但不应该变成我们衡量孩子人生的标准,我们最该把握的,就是培养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

哈飞达教育呼吁,如果此时的你,正对孩子的未来感到焦虑,不妨试着走出来,多去听听孩子的声音,了解他想要过的生活是怎样的,也许困惑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也祝每位父母都能放下高期待,走上助子成己的道路。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