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你的说说(心理成长教育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这三种心理教育)

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保护, 培养孩子强大的内心。

培养孩子强大的内心,父母要记得给孩子补充心理营养。

首先就是爱。

爱这个东西虚无缥缈,很多人长大了,几乎失去了获取它的能力。

但是孩子们却能感知到,甚至如同呼吸离不开空气。

孩子心理的成长,离不开爱。

因为父母的爱,让孩子变得强大起来。

1960年,心理学家EleanorGibson设计了一个“视崖装置”测试婴儿的深度知觉。这个装置是用大玻璃板和黑白格花纹的布,做成一个视觉上的悬崖。Gibson选择了30位6-14个月的婴儿进行实验,婴儿在视崖面前的表现表明他们不仅能够知觉物体的高和宽,而且能够知觉物体的距离、深度、凹凸等。

同时还有个意外收获,当婴儿爬到“悬崖”边犹豫不决时,如果站在“悬崖”另一头的妈妈对他微笑、点头表示肯定、鼓励,他就可能勇敢地越过“悬崖”,爬向母亲;如果母亲表现出害怕、紧张的表情,婴儿便不敢跨越,甚至哭起来。

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时,他们对周边的一切都是未知的。

他们通过父母的神态、眼睛、行为、语言来认识这个世界。

什么是安全的,什么是危险的,从父母那里学习,自己也开始去小心翼翼地探索。

形成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在最初的阶段,父母的情绪平和以及陪伴、加上及时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就是安全感的最好来源。

父母的爱不应该带着条件。

很多妈妈说,我当然爱我的孩子,甚至愿意为孩子付出生命。

可是到了问题出现时,马上就变得“有条件”了。

“你这么不乖,不要叫我妈妈”

“你还这个样子,我不爱你了,你离我越远越好。”

“你看看你们班那个谁谁谁,你能有他一半好,我就高兴了。”

以为自己对孩子有着满满的“爱”,但在潜意识里就绑上了条件。

孩子从父母这里获取爱,也从父母这儿学会如何去爱。

父母是孩子学会表达爱的导师。

爱也需要发声练习。

还记得有一次哄睡的时候。

我紧紧地抱着儿子,小小的他就急着挣脱,还问我“爸爸,你为什么抱我这么紧,不舒服。”

“因为我爱你呀!”

他就没有再动,还把我的手拉过去,放在自己的胸口,用两只小手抱着,睡着了。

有一次,他钻进我的被窝。

我说你应该睡自己的被窝,为什么来爸爸的被窝呢?

“因为我爱你呀!”他跟我说。

“好吧”我也被瞬间击倒。

就这样,我们告诉孩子爱,孩子也回馈我们以爱。

第二个心理营养:尊重

爱,就如他所愿,而非如你所愿。

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想法。

不要觉得孩子的想法幼稚就忽视,甚至嘲笑。

有些东西孩子能做主就尊重孩子的选择。

比如衣服的颜色,鞋子的款式。

还有他们选择的朋友、书本。

都可以放开手让孩子去选择。

父母要需要尊重的是孩子的尊严。

每一个孩子其实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小小的尊严。

前段时间,贵阳有一个10岁男孩,因为拿着手机玩游戏,几个小时就充值了几千块。

当时气急的父亲拉着他去街头,让他下跪乞讨,然后自己扭头走掉。

可见父亲当时的情绪,已然是到了极限。

但还是有人说,这个爸爸做的算好了,没有狠狠打他一顿。

因为在很多父母的观念里,孩子错了,是一定要狠狠打的,否则就无法让孩子记住。

让他记住自己犯下的错误,以后就不会再犯了。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人说,我打你是为了你好,我打你是爱你。

可是父亲让儿子当街下跪乞讨。

孩子真的跪下了了,假如是你,你会怎么想?

多年以后,当你回顾这件事,内心会是如何的。

也许会感谢父亲教育了自己,让自己不再拿钱去浪费在游戏上。

可是自己低着头跪在街头乞讨的感受,真的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么?

第三个心理营养:接纳

我们谁都是不完美的,特别是成长中的孩子,尤其需要父母的接纳与鼓励。

如果不留心就会让孩子的内心种上自卑的种子。

自卑感往往深藏于我们的潜意识之中,左右着大脑的价值观,对行为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很多人因为童年时期的一句话,就开始深深地批判自己。

接纳孩子小小的情绪,接纳孩子的不足,永远站在孩子的一边。

跟身体成长需要营养一样,孩子也需要心理营养。

这样的孩子,也会有孩子气,也会有小脾气,也会有缺点。

但是他们的内心善良、勇敢、阳光。

一个人的性格,几乎在童年就开始定型。

一个人的幸福感也来源于内心的感受。

父母在孩子内心播下什么样的种子,终将收获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我们做了父母,尝遍人间甘苦后,会渴望给孩子什么呢?

学历文凭和财富之外,最重要的应该是给孩子强大的内心。

将来有一天能勇敢地面对困境、愈挫愈勇。

一个人的成就往往离不开强大的内心。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