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关于校外培训的看法(成长观教育校外补习培训,教育观、成长观的“变形记”)

网络配图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向近年来日渐泛滥、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校外辅导培训问题开了刀。

现象

社会力量办学、从事课外辅导和培训,导致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不断沉重,成为一个广泛关注和热议的社会问题。笔者所在的小城是个五线县级市,市区人口只有区区六万来名,正规的各层次公办、私立学校有七所,公办私立幼儿园数十所,在校学生近万名。除此之外,从学科补习和艺术培训、兴趣教育等各种社会办学、培训机构约有超过二十来个,所设立的班级数量上百不止。笔者没有做过详细统计,但估算每天出入奔波于各种校外培训机构的学生们数量多达两千开外,或者更多。

2005-2015学生课外补习班时间变化

这种现象在笔者还是一名高中学生的时候,尚不存在,那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进入新世纪后,当笔者也有了孩子并开始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十分明显了。仅仅针对学龄前、幼儿园阶段的孩子们,就出现了大量私立兴趣班、托教班之类的校外机构,接收四岁到六岁的孩子们,对他们提前进行幼儿园内容的教育甚至小学低年级课程的教授等等。再大一点的孩子们就更不用说了,被家长们纷纷参报各种校外培训班。特别是在城镇里,出现的大量的学科班、艺术班、兴趣班(从舞蹈、美术、书法,到播音、主持、跆拳道等等林林总总),每一个都人满为患,那些较为大型的、知名的机构,更是一席难求。于是我们便熟视了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除了每天的学校时间外,晚上还有参加一到两个培训班,时间最迟的能到晚上十来点钟才能结束,然后被家长接回家。有的孩子礼拜天两天时间,要参加少则两个,多则四个,甚至八个培训班、兴趣班。于是出现了孩子被家长从数学班接出来,转而送进钢琴班,一个接一个,几乎没有半天喘息时间的情况。即使身为大人,光在脑子里想上一想,都替孩子们觉得过于紧张和难以承受。

网络配图

课外补习已经演变成一场没有尽头的竞赛,成为孩子们学习负担过重的一大主因。本来,随着应试教育作为内因的强烈推动,现在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已经较15年前有大幅度的增长,来自各科老师布置的海量家庭作业已经使孩子们苦不堪言了。在笔者身边的现实生活当中,从小学高年级到高中,那些凡是能够主动刻苦学习的孩子们,大多每天写作业的最晚时间至少都在十一点以后,最晚的能到零点以后甚至一点。这还只是晚上,更甚的,为了完成作业,很多勤奋的孩子早上起床后的时间、中午的时间都被写作业所侵占。而自从校外培训辅导流行起来后,孩子们的晚上时间、双休时间、节假日时间除了作业以外,又被大量的课外补习、校外培训所占据。据某机构PISA测试,在我国某一线大城市,学生报告的平均每周课外学习时间13.8小时,名列第一,加上校外辅导和私人家教,每周校外学习时间达17小时左右,远高于平均值7.8小时,其中参加数学、语言、科学和其他补习的比例分别为71%、51%、55%和57%,时间分别为2.01、1.33、1.49和1.41小时。作为比较,港澳台的课外学习时间约为上海的1/2,日本仅为上海的1/3。

各国(地区)15岁学生每周课外学习时间

恶果

日渐泛滥的校外辅导、补习和培训现象,加上以应试教育为内因推动的校内学习负担加重,逐渐导致了一些影响深远的不良后果。这些“恶果”,从家长们受局限的眼界视线里并没有显明的体现,无非是孩子累点苦点儿。但站在宏观的层面上来看,站在百年树人、培养优良下一代和合格事业接班人的角度来看,却是必须强烈关注、格外重视的。

沉重的学习负担,对孩子们的身体和精神进行了无情的“摧残”。从小学到高中,从少年到青年,正是一个人一生当中身心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但校内加校外的双重学习压力,使一代青少年的总体健康受到严重危害:

严重睡眠不足,正让孩子们的身体日益“垮掉”。众所周知,作为一个成年人,最适宜的每日睡眠时间应该在八个小时左右,至少也必须在六个小时以上。但大量中小学生,每天早上六点就得起床,准备去上早自习,中午回到家中吃了饭就写作业,完事又该去学校了,而晚上,不到十二点钟甚至更晚基本不能上床入睡。

我国中小学生“熬夜指数”

缺少适度的体育运动,让孩子们真正成了温室里的花朵。网上有不少内容相似的搞笑段子或视频,说得是体育老师来上体育课,推开教室门发现有别科的任课老师在,只好摸摸头自问自答“我又生病了?嗯。”事实上,除了校内学习时间里,学生课程表上的体育课被占据用来赶进度外,大量的校外补习和培训,也让孩子们课余时间的体育运动和自由活动成为泡影。对一名青少年来说,在一周的时间里,除了上课就是补习,除了吃饭就是写作业,连睡眠的时间都很窘迫,更谈不上运动和活动的时间了。由于缺少运动,很多孩子毫不奇怪地患上肥胖证,身体虚弱,体育测试不及格率居高不下。还有很多孩子早早患上少白头、近视眼、肩背腰痛和颈椎问题等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学生日常运动情况

近些年学生肥胖率变化

近些年学生近视率变化

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导致孩子们的心理失常和精神脆弱。2018年1月16日,大同市第一中学初二的一名学生跳楼自杀,媒体初步报道原因是学生因课后补习问题与教师关系紧张所致。沉重的课业负担,给孩子们的心理和精神造成了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导致了包括青少年学生自杀率上升之类的严重后果。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一项针对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的网络统计发现,在215例死亡及未遂案例中,学习压力所占比例赫然位居前列。相当一部分家庭矛盾的冲突根源也是学业压力。师生矛盾案例中部分冲突的根源也是学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肯定地说,学业压力是一些中小学生自杀的首要诱因。

身心健康状况良好的下一代,是国家建设和发展、民族和文明延续的重要基础。君不见,每年的高中或大学军训中,都有学生身体承受不住而晕倒或住院的新闻见诸报端。一些特殊的工作因招聘不到具备专业素养且体质合格的人才而发展受限。当前,正值我们国家深入推进“两个一百年”、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我们不能因为局部的利益、目光的短视,而将我们赖以建设和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残忍无情地毁掉,让我们未来的事业无人可用,没有合格的人可用。

网络配图

根源

针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话题,最早在1955年刚建国不久就有讨论。是1964年、1988年、1994年、2000年,国家都陆续颁布过各种“减负令”。直到2011年,国家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及“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再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一次提出要“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屡令不绝,屡禁不止。一个远没有培养卓越人才更困难的问题,为什么就一直解决不了呢?

首先,是社会快速发展层层传导的压力所致。

改革开放以来,凭借着巨大的人口红利,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社会变化日新月异进步巨大。对合格劳动力和优秀人才的饥渴,推动了前几年的高校扩招,教育事业实现了“大跃进”,形成一定规模,每年向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了数百万名接受过基础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中等专业技术人员和中高等职业技术人员,成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重要基石。但随之而来的就是严重的毕业生就业问题。从国家层面来说,没有实实在在的就业,就谈不上建设和发展。对具体的家庭和个人来说,没有就业,就意味着挣不到钱,吃不上饭,穿不上衣,不但巨额的教育投资打了水漂,连自己的生存也成了问题。在未来可预期的相当长时间里,日益高涨的生活成本,根本没有下降希望的高房价,养老人养小孩及养车养家等一系列生活问题,都需要高质量、符合预期的可靠就业来解决和应对。

网络配图

但在就业问题突显的同时,人们看到的是北大、清华等名校毕业生的走俏和紧缺,看到的部分专业毕业生、研究生、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在应聘和就业中的优势与便利。于是,上对大学、选对专业、获取更高学历成为人们眼中的希望所在。然而,虽然经过多年的高校扩招和高校建设,使现在的学生进入高等学府、接受高等教育的门槛大为降低,但显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和投入有限等原因,我国的教育事业还远远没有发展到普及高等教育的程度,这也就意味着能够顺利通过高考进入高校的学生比例还是有限制的,并非百分之百。承如人们周知的,高考就成了一座独木桥,每年的六月七八号,发令枪一响,便是乌泱泱地千军万马来相见的熟悉场面。学习学习再学习,刻苦刻苦再刻苦,考上大学,参加工作,走上小康生活,便成了人们当下最自然的心理活动和思想逻辑。“大学梦”,在从小学时期就被家长们向孩子们进行灌输,直到高中乃至高三的张口闭口强调重申,莘莘学子们在严重不足的睡眠中,被这样一个梦,被家长们安排和索引着,一步一步走进负担沉重的学习深渊和泥沼。

其次,是压力下家长们被扭曲的教育观和成长观。

如果说上一段会有读者给笔者点个赞说个太对了的话,那么接下来这一段则可能会挨骂。但我还是想说一说,哪怕我自己也是个身在其中的家长。

严重的问题必然导致人们会选择最便捷的路径、最便利的手段去应对与解决。沉重的生存压力,也必然会导致人们不顾一切、不择手段地去找寻出路、突出重围。在面对孩子的人生和未来这个大问题时,中国式的家长习惯于一厢情愿地帮助孩子做出决定,还口口声声地说“这都是为你好”。这诚然不假,但显然把孩子逼进负担沉重的学习泥潭里,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这引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那就是到底应该怎么教育孩子?到底应该怎样实现孩子的良性成长?笔者也是普通人一个,并非教育专家和业界人士。但笔者还是愿意来谈谈个人的一点教育观,各位勿喷。

网络配图

教育孩子,必须在其懂事之后及时培养其独立性、自主选择权和一定的承压能力。可是事实是当孩子还在十岁以前特别是上学以前,现在的家长都是极尽宠溺之能事,顶在头上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捧上手上怕捏痛了。饭来张口,依来伸手,远离一切潜在危险和不干净不卫生,拒绝一切家长们看起来不适当不靠谱的活动和兴趣,这让孩子们进入少年、青年乃至成年阶段了,仍然还只是个巨婴。对待个人成长、人生选择上基本没有什么主见和明晰的思考,只是盲从于家长的安排。这也是家长担忧其走上社会后没有高学历依仗就无法生存的根源。同时,作为一个已经在社会摸爬滚打多年的成年人,我们应该都能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漫长的一生当中,充满不确定性,其成长和发展最终的决定因素还是自己。只要孩子具备较强的承压能力,一时的低谷未必就永远没有巅峰,一时的跌倒未必就永远站不起来。

教育孩子,要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和个性,不能把家长的主观意愿强加给他们。很多参加校外培训的孩子对所学的专业和内容完全没有兴趣,但仅仅因为家长觉得学点音乐了、舞蹈了能让孩子将来比较优雅有内涵,就让本喜欢溜冰鞋的孩子去学了钢琴,让本来喜欢踢球的孩子去学了舞蹈……完全尊重孩子的意见的家长少之又少,能根据孩子真实的喜好让其选择课余生活的更是少。而且,很多家长并非真的完全愿意让孩子与接受这样那样的校外培训,之所以为之,最大的原因是社会风气使然,是与其他家长和孩子攀比的结果。从众心理和比较心理,让一个家长在全班大部分学生都参加校外培训的情况下,无意识、潜意识地也选择让孩子接受校外培训。至于其意义和必要性,刚不在考虑之列或者根本没有考虑。

网络配图

地球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人生。世界之所以缤纷多彩,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生存状态。还是那句老话,人生的道路有许多条,上大学并非仅有的一条。当下的各种例子就不举了,本人也比较讨厌各种莫名其妙的生硬励志故事。那么未来,虽然可以预见的是,学历日益成为工作的首要门槛,但谁也不会否认,没有大学学历,不一定就意味着人生陷入悲剧和黑暗。只要孩子具备健全独立的人格,具有主观能动性,善于学习向往进步,那么他的生活一定不会太差,也未必就不如凭借学历参加工作的那一路。

思考

回到校外培训这个话题上来。

由于这些年来校外培训现象的火热,,也导致了一些不良现象。众所周知的是,一些在职教师私下在外举办培训班,或参与校外培训,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些教师在课堂上不好好教学,让学生们课外参加自己举办的或参与的校外培训班。笔者所在的小城是个五线城市,平均工资也就三千多点。这几年国家对老师待遇不断提高,老师年收入能达到七八万元左右。即使这样,有的老师仍然从事校外培训活动,一个暑假的时间,胃口小的能则增收万余元,胃口大的能收入四五万或更多。我想说,对这样没有师德、吃相难看、贪得无厌的所谓人民教师,抓住直接开除公职,终身不得再从事教育行业。

校外培训,也给了一些家长几个错觉。很多家长认为接受校外培训一定是有显著效果的,因为功不妄误,钱不妄花嘛。又比如有的家长认为,校外培训一定好过校内学习,特别是特长培训和兴趣培训。笔者的孩子已上高三。由于文化课不好,加上个人从小喜欢,所以从高一开始就报了美术小科。今年暑假前夕,学校针对小科集训召集家长们开了个会。有的学生及其家长选择到校外集训,询问其原因时,大部分学生或家长的回答是认为校外培训效果好——校外培训价钱贵,数月下来需花费数万元,而校内只需近万元,可能就让一些家长基于花钱多一定效果好的印象。作为家长,笔者表态支持孩子选择校内培训,原因是一来能兼顾一点文化课,二来笔者不认为校外培训的效果就一定好。基于商业利益而存在的校外培训机构并不会因为你缴的钱多,就教授你比艺考要求更多的专业技能。而艺考考得是基本规范与能力,校内的专业老师也能做到,而且出于责任心会更负责。但我想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结语

现在国家已经出手,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整顿治理。整治并不是取消,因为这也算是一种刚需,未来还是会广泛长期存在的。国家有国家的考虑,那么我们个人也应该有个人的考虑。前提是正确认识校外培训,正确选择校外培训。别让自己的孩子在本该健康成长的年龄和人生阶段,去承受不该承受的沉重与压力,最终无形中损及孩子宝贵的纯洁心灵和精神活力。

网络配图

对校外培训这个话题,您是怎么看待的呢?

头条原创文章,欢迎关注、留言、评论、收藏和转发。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