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长心得体会(成长观教育尊重儿童成长的自主性——自然而然的教育观)
在前面三篇文章中,我们探讨了儿童成长的自然性、隐秘性和模糊性。
本周我们迎来《自然而然的教育观》的最终章,一起来探讨儿童成长的自主性。更要探讨,如何在教育中,尊重儿童成长的自主性。
成长观是教育观选择的体现
秉持什么样的成长观,其背后是价值观的不同选择。以色列学者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概括了三种人文主义价值观:
自由人文主义
“今天最重要的人文主义学派就是自由人文主义,它认为人性就在于每个个人的自我特质,因此个人自由也就变得神圣不可侵犯。…正是每个人的内心让全世界有了意义,而且这也是各种道德及政治正当性的来源。如果碰上道德或政治的困境,就该内省、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也就是人性的声音。因此,自由人文主义最重要的诫命就是要保障这种内心声音的自由,不受外界的侵扰或伤害。”
社会人文主义
“社会主义者认为所谓人性是个集体而非个人的概念。因此,他们认为神圣的不是每个个人心中的声音,而是由所有智人这种物种构成的整体。自由人文主义追求的,是尽可能为个人争取更多自由;而社会人文主义追求的,则是让所有人都能平等。对社会主义者来说,不平等就代表着偏重人类的某些边际特质,认为这比人类的普遍本质更重要,这样一来可说是对人类神圣性最严重的亵渎。”
演化人文主义
“以纳粹为最著名的代表。真正让纳粹与其他人文主义教派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深受演化论影响,对“人性”有不同的定义。相对于其他人文主义者,纳粹相信人类并非处处相同,也不是永恒不变,而是一个会进化或退化的物种。人可以进化成超人,也可以退化成非人。”
自主成长的主张源于自由人文主义。希望每一个人成长为个性独具、人格独立的珍贵的个体,他贡献不同给世界,构成世界的多元化。这样的个体不会成为自私任性的人,由于他们的个体得到尊重和自由,生命的体验很充分,因此他们会追求自我的完善和超越,他们对世界有更多责任感和同情心。
被塑造长大的人摆脱不了工具人格。被塑造的成长是一种不道德的成长。
什么样的成长是自主的成长
什么样的成长是自主的成长呢?是由着孩子成长吗?肯定不是。我们将要从教育动机、目的、方法三个方面论述。
孩子不会像植物那样自行成长,也不像动物那样早早独立生存。人需要很长的抚养期和教育期才能自食其力。所以,所谓儿童的自主成长是成人帮助他实现的(仅此一点,是不是就该换一个概念了)。这时成人难免夹带私货,成人的意志和孩子的意志争执了数千年了,依然方兴未艾。
先说说成人的教育动机。动机一般有两个,即成就自己还是成就孩子。从文字看,这两个动机是矛盾的,在实际行动时,两个动机既可以相辅相成也可以水火不容。
不同的教育动机导向不同的教育目的:养儿防老,继承衣钵,光宗耀祖,替自己实现理想,或是让孩子能够独立,让孩子追求自己的理想,让孩子培养自己的兴趣,让孩子修筑自己的生活,使孩子的自我成长得健康强大。
不同教育目的带来了不同的教育方法:灌输法、助产士法;标准化法、因材施教法等等。
以上罗列,大家不难看出哪些是属于自主成长的。凡是以儿童为本的动机、目的和方法就是符合自主成长性质的。现在也可以为自主成长总结一个定义了:儿童的自主成长即需由教育者实践的、有利于儿童自我成长的、有利于儿童未来脱离成人而能成仁的成长。
服从自然的教育才和谐正当
卢梭认为,每个人都是受到三种教育培养起来的,即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他强调,后两者都要服从自然的教育,才是和谐正当的。我们经常惊喜地读到前人的智慧,但是,就像孩子不听大人的话一样现代人也不听古人的话;就像孩子长大了明白大人的话有些是对的一样,现代人也时常发现古人站在真理的云端。
真理是恒久的,错误需要代代重复,这是为了保持人类的生存活力吗?是为了不断发现真理吗?以便让古老的智慧不停地产生新意,达到历久弥新的目的?我们现在正在犯的错误就是无限扩张人为教育的作用,阻障了事物对孩子施予教育的机会,破坏了孩子成长的自然法则。这是错误之一,错误之二是就人为的教育而言,它呈现出了一幅残暴的尊容。
孩子们最直接的教育者是父母(或者亲戚)和教师。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爱相害会贯穿人类生命的始终,构成每个人命运的一部分。教师比起父母,由于没有私情的牵绊,付出的爱更无私。教师的无私在于付出爱,爱那些不是自己生育的孩子们;父母的无私是要限制爱,以防滑入溺爱的泥沼。爱,发乎情,当止于理性。爱的情感是先天的,爱的理性是后天的,是可以培养的。接受好的教育无疑是培养爱的理性的不二法门。
那么,什么是好的教育呢……
本文转自LIFE教育创新,作者张冬青